.

昆明10个村社区获评乡村旅游市级示范

鲁黑村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几天,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新建的28栋夯土房整齐排列着,一家家民宿、农家乐为游客带来丰富的传统农耕体验,可口的美食、田间的汗水、人们的笑脸,在蓝天、白云、古井、亭子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归田园看别样风景”的乡村旅游慢生活美丽画卷。

  日前,《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昆明市乡村旅游市级示范村认定名单的公告》发布,我市10个村(社区)被评定为昆明市乡村旅游市级示范村。

  6大评分标准树立精品示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年7月昆明“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的号角吹响,来自全市文旅系统的名骨干响应号召,发挥文旅融合的资源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

  当下,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为特色,主打绿色健康、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乡村旅游,成为我国的出游热点,“春城”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沃土。年8月,按照《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方案》和昆明市乡村旅游市级示范村创建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昆明市乡村旅游市级示范村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拟定了文化和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乡村民宿、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业致富带动效应6大评分标准,推动乡村旅游村(社区)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其中,《标准》的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项目中,对生态环境质量、传统文化传承、生态和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细化评估,确保各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包住原味、留住乡愁。此外,《标准》还在旅游产品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乡村旅游示范村要围绕产品类型、丰富性、独特性、体验感,以及文创产品和乡村美食等内容做文章,设计产生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卖点”,涵盖乡村观光、农耕休闲、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满足游客多方位游憩需求。

  最终,经市文化和旅游局严格评定,我市共有10个村(社区)获评乡村旅游市级示范村,分别为东川区红土地镇花沟村、富民县赤鹫镇永富村、石林县鹿阜街道堡子村、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禄劝县中屏镇火本村、寻甸县塘子街道钟灵社区、宜良县北古城镇米户村、安宁市太平新城街道光崀大村、阳宗海汤池街道后所社区前卫营小组、嵩明县嵩阳街道山脚社区。

  接下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品牌旅游目的地的创建工作,并对认定的单位实施“有进有退”动态管理机制,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坚持创新驱动,确保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质量“一直在线”。

  苦练“内外功”助力乡村振兴

  冬日的灿烂阳光下,进入晋宁区二街镇,再往前7公里,看到大门横梁处“五谷丰登”几个红字,便是到了鲁黑村。在鲁黑村入口处,设有全景导览图,整个村子俨然成了一个小型景区,村内设置了现代化旅游宣传设施,各类标识标牌类型全面、简单易懂,为游客提供全面便捷的导游服务。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一颗印”夯土民居以及古树、古庙等历史文化印记,它们为鲁黑赢得“云南夯土建筑第一村”的美誉。

  当地村民介绍,鲁黑村的森林覆盖率超70%,林中盛产野生菌,野生菌成为该村首屈一指的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松露远近闻名。到了每年七八月份,为能体验拾菌乐趣和品尝到新鲜野生菌,周边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鲁黑村举办了晋宁区农民丰收节,依托响水村的“油菜花节”“谷花鱼节”等节庆平台为契机,宣传销售松露、土鸡等特色名产品,同时探索“包山拾菌”教育培训、旅游体验、露营、野生菌餐饮等延伸产业,使其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年至今,鲁黑村构建了集零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教育、科研等为一体的多种业态,满足市民和游客日常休闲旅游需求,辖区接待游客6.16万人次,为鲁黑旅游创收达万元。

  像鲁黑村这样主打纯朴自然景色的“原生态”村落,昆明周边还有很多。目前,这些自然风景优美的村庄正按照风景区的标准打造,在深挖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将最美的乡村景色带给更多市民和游客。

  处于红土地旅游景区核心区的花沟村,包含10多个旅游景点,如今,花沟村正推进建设轿子山—红土地康体运动休闲区、花沟村乡村振兴万亩小杂粮产业等项目,涉及文旅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就业致富带动效应、保护生态与传统文化等方面,打造红土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而位于永富村的半山耕云项目,则通过融入高原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已成为富民县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名片,未来,半山耕云将建成集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创意产业、实践教育、康复养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旅项目。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既创新了旅游发展模式,也助推了‘三农’经济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启幕的年,厚积薄发的昆明乡村旅游将立足品牌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为导向,以精品工程培育为抓手,以完善公共服务为支撑,不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壮大。(昆明日报记者王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