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民糖粑粑

我走在路上,忽然闻到一股特别的味道,不由得皱了皱鼻子猛吸两口,是烤糖粑粑发出来的味道。抬头一看,是我经常买糖粑粑的饼屋。现在的糖粑粑可是一年都有卖,只要想吃就能解馋。

我一直喜欢吃糖粑粑,不仅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还由于它自身的特点——酥软香甜,是其他糕点无法代替的。

偏爱糖粑粑的人应该很多,中秋节前夕,鲜烤店都不会放过加工糖粑粑这个商机。承接来料加工,自备原料,根据顾客的要求加工。

装有麦面、香油的挑箩、背箩一直排到店外,三五成群的人闲聊着。一般都会烤很多糖粑粑,过节前就开始吃,过节之后成了早点或零食。到田地里干活的人带上一个,又累又饿的时候坐下来细嚼慢咽,填饱肚子又有力气干活了。

发面、揉面

我曾经跟朋友相约到富民县糕点厂炕糖粑粑。吃过早饭就出发,走进糕点厂宽敞明亮的大厅一看就傻眼。背萝、挑箩早已摆成了一长排,正想着到私人的鲜烤店看看,就听人说其他地方也很拥挤,这里烤箱大,还有几台,速度快一些。

连绵的秋雨又下了起来,连门也出不了,只能在大厅里耐心的等着。乱糟糟的人群或站或蹲,有人把扁担担在挑箩上坐下,立刻有两三个站不住的人跟过去坐下。坐在这不稳定地方不能随心所,起身的时候要告诉一声,其他人才不会摔倒。

烤糖粑粑那股特有的味道不停地往鼻孔里钻,开始觉得是香甜味,挺舒服的,待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浓,嗅觉越受不了,只好躲到外面的屋檐下。

一次又一次地跑进去清点后,终于轮到和面了,我站到面板前看着。一个一个的粑粑做好捧到纸片上,再放进烤盘里,表面撒上几颗芝麻和花生,用特有的办法作上句号来区分。

刚做好准备烤的糖粑粑

时间不长,烤熟的糖粑粑一盘一盘地端出来放在地上,在场的人认领、清点,然后端到一边冷却。

看着金黄中略带板栗色的糖粑粑,钻入鼻孔的味道又变成了香甜,觉得肚子饿了,才想起来早已过了吃饭时间。趁着热乎乎的撇下一块拿在手里就咬,趁热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再向周围看看,吃糖粑粑的人也有好几个。

热乎乎的糖粑粑太柔软,码在一起带走会被压得变了形状,还会结结实实的不好吃。只有继续等待,用手摸一摸糖粑粑已经冷了,就一个一个地分成两码放进铺有报纸垫着的背箩里盖好。走5公里路回到家已经是黄昏时候,还要把糖粑粑一个一个地拿出来放好。

炕糖粑粑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却是真正的先苦后甜。小时候自己在家里用土办法炕糖粑粑,从天亮忙到天黑也只能炕二十多个,有的地方烤糊了,有的地方又会半生不熟。

香喷喷的糖粑粑出炉了

每年都是我和二孃共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二孃提前买好糖和明矾,从生产队干完一天的农活回到老家已经是黄昏时候。

睡觉前,我在装有面酵水的瓦盆里加上一些麦面搅成粘稠状放好。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我就跑去揉面。瓦盆里的面体积膨胀到快要满盆了,用手抓一把还会露出许多马蜂窝,同时发出一股股酸味。

揉面是炕糖粑粑的关键,尤其要掌握好软硬程度,面揉得太硬炕不泡,太软了又粘在手上拿不起来。我往瓦盆里加上糖水,小苏打、明矾水,干面粉。

二孃过来把关,左手扶住盆边,右手在盆里不停地忙活,抓起一把按一下,抓起一把又按下去。直到干面完全潮湿粘在一起,还要抓起来试一试,又叫奶奶和母亲过来看一看。

母亲找出一口有裂缝的闲置大锅和草圈(用稻草扎成一个圆圈,外面用稻草绳一圈挤着一圈绕满增加硬度)。我负责把平时积攒下来的木炭放进有裂缝锅里笼火。

二孃先在锅底抹一层菜籽油预防粘锅,双手小心地把在面板上做好的粑粑捧起来放进锅里。炕糖粑粑的面揉得软,外面敷有一层干面还会粘住手放不掉,粑粑变形就要重新做。

我垫上草圈,再把装着火的锅从地上抬起来放在上面。我往锅洞里塞一小把燃着火的松毛,底火要慢慢增加才不会把粑粑炕糊。头火就要不停地用火扇或笋叶扇旺,要是锅底上有灰还要及时清理才不影响传热。

糖粑粑在锅里不能翻动,需要两面受热,闻到香味出来就把头火端起来,用剪过边的笋叶顺着粑粑周围铲一圈,轻微地移动一点位置,避免炕糊。

粑粑炕到一半熟要抹脸,就是用去掉谷子的稻穗扎成的小扫把蘸了红糖水往粑粑表面抹一层,再撒上几颗胡麻或捣成几半的花生在表面,既好看又增加香味。

炕粑粑是考验耐心的活,我和二孃相互配合,从早到晚,只有煮两顿饭时锅灶被占用停下来,才能炕好两家人过节吃的粑粑,也就是二十多个。闻着香喷喷的味道,嬢嬢、侄女说着话,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这是多么忙碌而又快乐的一天。

现在的糕点种类多,花样不断翻新,味道也很难用语言表达。喜欢吃糖粑粑的人还是很多,那是品尝儿时的味道,但是许多人都抱怨已经不是记忆中的美味。我觉得是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也就显不出它的珍贵。

作者/杨芝仙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