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在伟大变革中奏响三农发展新乐章

肥沃的田里栽满秧苗,只待苗肥根壮收得颗粒满仓;万丈高楼起于平地,搬迁群众领着工资安享城市生活;尾矿库再寻不到嶙峋怪石,成片花海引得游人纷至沓来;荒山复绿果实坠枝,产业旺了村集体经济、鼓了村民腰包……昆明广袤的山乡田野,处处“演奏”着希望之歌,展现着农业农村气象之新。

10年,发展日新月异;10年,变化翻天覆地。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行动指南,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标准,压实攻坚责任,推进精准施策。截至年,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市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年,全市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无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3个摘帽县区顺利通过脱贫攻坚普查。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昆明市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春城大地徐徐展开。

稳住“三农”基本盘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今年3月,石林县石林街道水塘铺村村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整地、培肥、浸种、装盘……

“以前只有水田里才能种水稻,现在旱地里也能种了,今年还有政策支持,买种子、化肥有补助,一定能种好水稻!”村民毕正金笑着说。去年,石林县通过5年多试验示范,在缺水山区推广杂交水稻旱栽技术获得成功。今年,石林县计划完成“水稻上山”亩,让更多山区人吃上家门口种的大米。

粮食生产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年,昆明市推动农业发展量质齐升、脱贫成果有效巩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村改革逐步深化,“三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昆明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万亩,实现粮食生产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21.87万亩;实施个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8.6万户脱贫户“双绑”覆盖率达81%,15.69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10.1%,较全省平均水平高了元,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昆明市将继续抓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件大事”,切实稳住“三农”基本盘。

昆明将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机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力以赴保证粮食丰收,稳定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赚,尽可能多得利;着力抓好肉、禽、蛋、奶,以及蔬菜、水产品有效供给,确保蔬菜产量达到.5万吨、山地牧业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8万吨、特色水产产量在3万吨以上。

昆明将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认真研究解决耕地撂荒和“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万亩以上;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亩均投入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为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昆明还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聚焦增收和发展,接续推进产业帮扶,加快健全产业帮扶“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巩固提升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成效;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好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确保到今年底全市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扎实做好就业帮扶,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服务体系,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等就业岗位,为脱贫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颜值气质双提升

乡村蝶变面貌新

新楼起、旧房移,两三年间,易地搬迁点高楼林立,危房改造后的村庄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房、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见底的水塘……昆明乡村田园之美尽收眼底。

这一切,得益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昆明各地因地制宜、真抓实干,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曾经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变,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也普遍提高。

房子变了,墙上的语言、图画也变了:从“全家买手机宽带给你用”,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再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搬迁点新楼房上挂着“扶贫路上手牵手小康路上不掉队”“脱贫攻坚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

在东川区

安置房上没有任何商业广告,干净、清爽的文字令人振奋。

在富民县

石桥村的春景、秋图被定格在墙上。村里大力推进整村环境整治,以及美化绿化、生态河道等人居环境建设,让作画有“干净的布”;大力发展农特产业,打造以南西桥为代表的旅游文化新产业,让作画有“写实内容”。农村的墙,提升了石桥村的人气,让乡村旅游也火热起来。这里的彩色壁画,成为昆明市民周末近郊出游的打卡点,每周吸引近万人来游玩。

在安宁市

金方街道的公厕建成投用后,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公厕“所长”,同时制作公示牌,明确“所长”和保洁员的工作责任。

“颜值”越来越高的同时,乡村的“气质”也不断提升。

每到荚豆收购期,在晋宁区双河乡的交易市场里,偶尔会出现收购商在秤上“做手脚”现象,使豆农与收购商产生矛盾。去年,双河乡各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制度,明确将缺斤少两者的处罚纳入“红黑榜”清单,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缺斤少两行为。村规民约还明确规定故意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卫生的处罚办法,进一步提升基层自治能力,让豆农卖豆更加安心、舒心。

石林县阿乌村积极发动乡贤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加入“红白理事会”,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管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等文明新风尚,并从办事标准、办事时间、宴请范围、礼金范围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所有人必须遵守。

在农家书屋里读读书、在文化广场上跳跳舞、在文化礼堂里看看电影,早已成为许多村民的日常。很多乡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阵地,合理制定村规民约,总结推广良好家风家训,依托传统节日,传播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文明新风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

积分制、清单制、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创新发展,文明乡风加快培育,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等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种种新气象如春风拂面,让村民生活更加舒心、安心,绘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图景。

产业发展势头好

乡村振兴底气足

乌蒙山叠翠,金沙江浩荡,大棚鲜花香飘四溢,经济果林染绿大地。亩肉牛饲养基地正在建设、亩乌天麻已种下……在禄劝县民安乐村整体脱贫后,民安乐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正带领村民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在产业。在气候宜人的坝区种植花卉、在高寒山区养殖黑山羊和乌骨鸡、在干热河谷地带种植西柚等热带水果、在山林坡地种植板栗和核桃等经济作物……禄劝县立足基础优势产业,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产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农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功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融合载体。“春有梨花漫山,秋有梨果飘香。”早在10多年前,呈贡万溪冲就已是昆明的“网红村”之一。为了提高宝珠梨的附加值,呈贡区大力发展宝珠梨文化,走出一条由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的发展之路,连续9年成功举办梨花节和宝珠梨采摘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余万元。

农文旅加快融合,休闲旅游提档升级。一条河湾蜿蜒曲折,形如马蹄。河湾三面环抱着小村落,村后便是青山。宜良县耿家营乡通过种植彩稻,打造农画一体、农旅一体的创意农业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七彩梦乡麦地冲”,大力发展乡愁式、参与式、休闲式乡村旅游,以“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把农田变成景观,把村庄变成景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5月底,昆明乡村振兴学堂在安宁市雁塔村揭牌,搭建了一个村(组)干部队伍培训、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和乡村人才培育的载体,之后还将逐步承接安宁、昆明乃至全省部分乡村振兴党员干部培训精品班的教学实践业务。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希望的田野上,昆明乡村振兴新的篇章正在绘就,“三农”发展新的乐章不断奏响。

来源:昆明日报

编辑:陈皓

审核:肖蜜娟

终审:宋建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