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地处滇中,是多民族聚居之县,现居住有汉、彝、苗、回、白等28个民族。富民也是红色文化之县,年4月、年4月红军长征两次过富民,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近年来,富民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同心筑梦·融荣富民”为主题,以“十融入十共荣”“十进”活动为载体,以“十举措”为抓手,构建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多元一体格局,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富民“特”与“亮”之经验展示于眼前。
率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
年富民县制定《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的实施方案》,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广大群众三个群体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机关干部中,采取“万名党员进党校”学习培训、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教学、知识竞赛等形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全过程,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读本》《富民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应知应会手册》等,使广大机关干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率。
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青少年认识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辨识国徽、党徽、军徽、团徽、队徽;知道“五个认同”,编印《“四个共同”史话》学习宣传资料,引导中小学师生树牢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在广大群众中,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融荣富民”“爱上富民”平台,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依托永定街道城南社区、城北社区平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数据化、信息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工程,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编辑了《富民民族团结之歌》、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宣传富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好声音、好故事,实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促进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心灵共鸣,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成立富民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富民县聘请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及相关学者,结合富民实际,研究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措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理论、措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建设和成果转化,使中心成为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交流、合作、实践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和智库平台,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献计献策。编辑整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探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创建联盟推进“十融入十共荣”
富民县以“十融入十共荣”为载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地生根,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利互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推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做到创建工作始终与“九化富民”行动、“全域绿化”等重点工作深度契合、与民生改善无缝对接、与文化发展同向而行、与社会治理相得益彰、与省级文明城市复查紧密结合,推进富民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形成亮点、彰显特色。
通过与昆明五华区、禄劝、寻甸,楚雄武定、禄丰签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协议,缔结示范创建联盟。推动镇(街道)之间、村(社区)之间建立创建联盟。建立民族团结联创、区域发展联建、精神家园联筑、节庆活动联办、社会治理联动的互动机制,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共建共创模式,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整体提升。
富民县还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融合,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在全县村(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锋”评选活动,量化细化“民族团结进步先锋”考核指标,实施年度创建考核,对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锋”的村(社区)干部提高工资补贴。通过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锋”激励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担当作为,树立典型示范,着力建设一支党性强、素质优、品行好、威望高、活力足、会团结的村(社区)干部队伍,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奋力开启“山水园林卫星城、休闲康养目的地”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富民县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督查巡察重要内容。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组织专项的视察调研,及时查找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县委目督办、县政府目督办充分发挥督查检查作用,县纪委监委执行好责任督查和问责机制,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纳入巡察范围,通过系列督查检查,加大治懒治庸、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和工作效能,推进富民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增效。
王兴泽民族时报全媒体冯琴
终审:王斌美
责编: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来源:民族时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