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传承非遗手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非遗文化传承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年优秀文化思想的精华沉淀。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处处盛开着独具地域魅力的“传统非遗文化”之花。这些传统非遗文化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深刻地体现出了我国的工匠精神。
如果能根据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地区优秀非遗文化并将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弘扬。
例如,扬州市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将地方特色非遗文化与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挖掘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将其融入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之中,在传承与发扬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实现服装设计与课程育人及文化传承功能相结合。
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有效优化传统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把服装设计课程内容中的文化元素与时尚创意相融合,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二)非遗技艺传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非遗技艺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靠突击性的培训完成,必须融入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学校充分发挥育人平台作用,设立传统文化大师工作室,邀请企业行业先锋进入校园,培养所需人才。学校和企业均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负责,为学生后期就业负责,形成双元育人模式。
例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办学特点,产教融合,使银饰非遗技艺融入人才培养。聘请非遗技艺大师入校开展教学,开展校企合作,设立大师工作室,采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元育人,在项目化的教学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促进非遗融合的方式,为企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周边的居民或贫困户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岗位,为行业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修复,更在于对未来文化的构建。而高校作为知识创造、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更应当发挥自身育人优势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遗产的责任。
在高校内部,打造非遗特色社团是一种传承优秀非遗文化、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效途径。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对于非遗传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