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昆明市召开“回眸‘十三五’奋进新昆明”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昆明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苏瑞琪表示,5年来,昆明市贫困人口数量全部清零,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年的.48元增加到年的.19元,年均增幅超过30%。
走出一条
昆明特色扶贫开发之路
苏瑞琪表示,昆明市有东川区(深度贫困县)、禄劝县、寻甸县3个贫困县,盘龙区、晋宁区、富民县、石林县、嵩明县、宜良县6个有脱贫任务的非贫困县,个贫困村、9.58万户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分布呈“老、少、山、穷”特点,3个贫困县都是革命老区,全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比达26%,贫困县山区面积均占90%以上、贫困人口占全市93.3%。“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标准,下足“绣花功夫”,坚持脱贫标准,保持攻坚态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苏瑞琪表示,截至年底,昆明市实现了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58万户35.0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昆明全面转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新阶段,全市无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
收入大幅增加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成效明显,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苏瑞琪说,5年来,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达标。建档立卡大数据管理系统显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年的.48元增加到年的.19元,年均增幅超过30%。
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据介绍,昆明市坚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全市贫困建档立卡人口%享受帮扶措施,其中,89.21%享受产业帮扶、90.63%享受就业帮扶、14.48%享受公益岗位、32.94%享受金融帮扶。建档立卡人口收入85%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增收可持续性稳步增强。
内生动力明显提升
昆明市创新开展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评帮扶成效”,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评工作成效”,贫困户“讲脱贫情况、评内生动力”的“三讲三评”活动,被全省推广。
年开展活动以来,2.4万余人次驻村工作队员、4.3万人次村组干部、19.9万人次普通群众、26.1万余名贫困户参与95场次活动,充分调动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3个贫困县脱贫退出评估中,群众满意度均达90%以上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苏瑞琪介绍,基础设施方面,昆明市积极推进扶贫项目配套电网建设,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行政村(社区)均实现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全覆盖。个村级活动场所、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完成达标建设。累计实施行政村硬化路.97公里,行政村通村道路全硬化,自然村通村公路路面硬化.72公里,新增通硬化公路自然村个,贫困地区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现实。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
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苏瑞琪表示,昆明市扶贫办在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上,主要通过建立健全“五个一”精准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机制,全面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
锁定一批防贫监测预警重点对象
昆明市将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全市农业户籍和农村常住人口全部实施防贫监测预警。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
建立一支防贫监测预警队伍
建立县区防贫监测网格化管理机制,做到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村级设立监测员,每月开展入户遍访,开展动态监测工作;乡镇建立审核组,对村级上报的监测预警对象%入户进行复查;县、区级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日常工作,并对监测预警户进行复核认定。
完善一套防贫监测预警体
构建“昆明市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户建立电子化信息档案,实施五级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制定一套防贫监测识别办法
通过农户自主申报、监测员监测识别、综合评价三种识别方式实时检测预警对象,利用“昆明市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与卫健、残联、教育、人社、民政、公安、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围绕因病、因灾、因残、因学四个主要因素,自动化抽取比对,精准锁定脱贫不稳定、返贫和新致贫风险较大人群。
打出一套防贫帮扶“组合拳”
对监测预警户明确1名帮扶责任人,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区别不同情况,及时采取防贫干预措施,防止由濒临贫困转变为返贫或新增贫困。Ⅰ级预警户以“扶”为主,争取政策帮扶最大化和精准化;Ⅱ级预警户以“带”为主,通过产业项目带动、金融扶贫重点帮扶;Ⅲ级预警户以“帮”为主,采取社会救助、临时补助、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形式帮助其减轻家庭负担;Ⅳ级预警户以“引”为主,重点在扶志、扶智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加强技能、创业培训,实现稳定就业;Ⅴ级绿色标识户以“提”为主,重点制定激励提升措施,实现稳定增加收入,并带动更多农户积极发展。对实施五级分类帮扶后,仍然解决不了收入达标和“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由县、区级层面每年统筹0万元的专项“资金池”,通过救助资金兜底帮扶解决,确保脱贫不返贫,特困不致贫。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罗宗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