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民觉海寺探梅

富民的春天,是从觉海寺的梅花开始的。位于县城以南天马山下的觉海寺,修建于元代延祐二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富民县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寺庙。云南众多寺庙中,觉海寺有着别具一格的古寺气质,寺院门口,一池碧水清波荡漾,青灰色的双孔石桥横跨在水面上,石桥旁边,是一株上百年树龄的古梅树。

这池碧水叫做红莲沼,水质清澈见底,据说无论旱涝,水量都不减不增;双孔石桥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凤凰桥,石桥影影绰绰倒映在红莲沼中,微风拂过,凤凰桥粗粝的石头,仿佛听懂了流水的诉说。红墙、碧水、石桥、古梅,梵音袅袅、木鱼悠扬,觉海寺如在画中,令人见之忘俗。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首,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被称为“四君子”,梅花又与青松、竹子并称为“岁寒三友”。雾里看松,雨中听竹,雪中寻梅,自是人间雅事。富民的冬天,很少下雪,所以不必效仿晚唐郑旭骑驴踏雪寻梅,你只需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循着吹来“细细香”的微风,就能找到。那一株历经百年风霜的古梅树,就站在凤凰桥上,等候曾许诺的人,赴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梅花开了,春天,也就来了。

温暖的富民小城不肯下雪,但也不妨想象一下,冬天,石桥沉寂,雪花飞舞,梅亦怒放。白雪红梅琉璃世界,令人想起《红楼梦》中槛外人赠送怡红公子那一株红梅,如火如荼、亦如还尽眼泪的苦绛珠咳出的滴滴鲜血。

当然,觉海寺开在春风里的梅花,自有一番风致。朵朵粉白的小花点缀在梅枝上,花骨朵如繁星点点,半开的欲说还休,盛开的潇洒自如。觉海寺的梅花不是单一的红梅,她们骨朵是红色的、半开是粉色的,盛开是白色的,一株古梅深深浅浅,浓淡相宜。

你还可以想象,在夜晚探访觉海寺的古梅树。那时夜阑人静,月吐清辉,红莲沼缄默无声,偶尔一只青蛙跃进池子,或是一粒石头掉了进去,使觉海寺的夜更加幽静。月影因青蛙或石头的打扰乱做一团,池塘泛起涟漪,又渐渐恢复平静,最终沉在池底,洁白如玉,晶莹如镜。月亮四周没有云,消失很久的星子,它们看到了和月亮一样寂寥的你,但是它们没法安慰,只能隔着光年的距离,一闪,一闪,又一闪。觉海寺一灯如豆,古梅树仿佛落了层雪,凌寒独自,碧水空流,请闭上眼,享受孤独,感受这神秘的静谧。

春风乍起,梅花如雨如雪,翩然飘落。仰立在梅花树下,任凭花瓣带着香味飘落在面颊、眉梢、发间,仿佛尘世的喧嚣与世俗都不再有关,仿佛这世上所有的疲劳与挣扎,去了,永不再来。梅花在枝头孤寂清逸独守一隅,我们默然无语在人间游历,总得借一点光与暖,照亮暗夜中的路;总得借一点想象的甜,冲淡挥之不去的苦涩。光阴如水容易过,觉海寺的梅花,每年守约,一样的开,一样的香。

梅开百花之先,先天下之春而春,梅花的香,缥缈而诗意,内敛而沉静。如果一定要给她一个形容词,那么,梅花的香,是暗香,是幽香,是寒香,像一个美而不自知的姑娘,高洁清雅,引人遐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它的高洁、坚韧、不畏严寒不惧怕困苦的品格,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激励,文人墨客写下大量诗词,赞美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疏影横斜水浅清,暗香浮动月黄昏。”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动不动觉得自己苦,终究也是一种矫情。有的人,苦累从不言说,就像梅花,人人皆知它要经历一番“寒彻骨”,才有盛开时的“扑鼻香”,却从来不肯把苦难当风扬。

领略花开花谢日升日落的美好,是流年里人们不变的向往。一些过去写在故事终章,一些期待留给故事开端。有的告别,是为了再见;有的再见,是为了告别。遭遇多少凉薄,就该坚信世间尚有多少温情,从今后,不给自己惆怅的机会,也不再为漂泊找理由。

如若可以,我一定摘下觉海寺前的一枝梅花,连同那份虔诚供奉于心中,轻摹一树梅影,穿行人间烟火,等待下一场任性的花开。

文/谢小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