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泸水市六库街道老六库村委会亩柑橘基地,一株株柑橘树根粗叶茂,小果果挂满枝头;泥土里,百日菊破土而出,抽枝长芽;田埂上,20多名搬迁群众清沟铲草,耕耘希望。
"这片柑橘明年就能挂果销售了,预计产值能达到1万。"看着绿意盎然的种植基地,泸水付益脱贫攻坚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兰付益高兴地说。
老六库村党总支书记余新李告诉记者,亩柑橘基地以前是一片砂石地,农田分散成碎片化,耕作条件较差,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很多土地撂荒,成为荒砂地。
这几年,泸水持续开展"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通过"坡改梯、小改大"等方式,对陡坡地进行综合整治。老六库村以党支部+合作社的方式,联合泸水付益脱贫攻坚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将亩砂石地建设为柑橘园,发展经济林果,保护生态环境,拓宽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经济收入来源。
兰付益是国家级乡土专家,依靠建筑业发家致富。这几年,投身于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和陡坡地治理,在高寒山区、半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带发展重楼、草果和芒果种植业,绿化荒山,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兴乡富民的路子。
在老六库砂石地治理中,兰付益结合当地缺水、土壤贫瘠,土壤保水功能的实际,将陡坡改造为具备种植条件的梯田,从13公里外引来山泉水,建设蓄水池,安装了现代化水肥自动一体化灌溉设施,在云南省农科院李进学博士等专家指导下,种了亩柑橘,配合"怒江花谷"建设,种了几百亩百日菊,构建"果药复合"种植模式。实现增绿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多赢"。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以前我们不敢想象的事变为现实。"兰付益说,果园内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将果树所需的水、肥,精准送到每棵树;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配备有精准变量施药控制器,能够实现精准施药;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情检测系统,集成多种设备,可以实时分析各项数据,预警果园病虫害;橘园管理人员操作鼠标或手机,就可以完成果园的浇水、施肥等工作。
"才一年,橘树就长到1米多高,像喝了牛奶一样疯长。"余新李说,年,亩橘园里的菊花盛开,果园成了"花海",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很多市民踏青赏花,村里的菜蔬、土鸡有了更好的销路了。
陡坡地变橘园,老六库村和附近团结社区搬迁居民有了务工好去处。老六库村民刘再仙在橘园务工一年多,积攒了种植经验和资金,还自己种了一亩柑橘。团结社区居民啊真一年四季在橘园务工,每天有多元工资,月月有稳定收入,让家人看到了搬迁到城市后的美好生活盼头。
目前,老六库橘园已培养出30名橘子种植、管理技术员和种植能手,带动名村民和搬迁居民务工就业。
"等坡改田二期建设完了,这里将成为一片现代农业产业园,群众致富路越走越宽了。"余新李说。"老六库村离六库城市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二级公路连接,交通便利,周边有半山步道、青山公园,未来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兰付益说,他正与村里商量,利用老六库优越的地理环境,以橘园为平台,发动群众开办农家乐,将陡坡地变为景点,成为六库城市新的旅游网红地,吸引市民采橘赏花,带动村里的蔬菜、土鸡和生猪种养殖业发展,让乡村振兴之路有新的产业支撑。
云南网记者殷洁李寿华摄影报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