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委书记时勇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加快建设城

政声

涟水县委书记时勇: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典范

扛起光荣使命谱写新的篇章

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笔谈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支持苏北地区发挥优势,努力实现跨越赶超。”站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重要关口,面对枢纽成型、政策叠加的多重机遇,涟水将按照省党代会部署要求,坚决扛起市委市政府赋予涟水“申创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县”的全新使命,进一步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全力走好县域高质量发展“赶考路”,奋力展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涟水担当。

引项目促转型

加快建设产业集聚新高地

产业为纲,纲举目张。近年来,涟水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理念,紧盯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围绕主导产业延链强链,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升级、支撑高质发展,去年连续三次荣获“淮安市重特大项目攻坚季度优胜县区”流动红旗。“十四五”时期,涟水将紧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条现代化,努力建设长三角北部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高端产业集聚区。

提升产业能级,厚植发展潜力。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产业招商“两张图谱”,在绿色食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上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打造具有鲜明涟水特色、富有强劲增长动力的四大工业主导产业“雁阵”。坚持龙头引领,强化品牌塑造,加强产销对接,做大做强优质食味稻米、青芦笋、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力促更多镇村进入国家和省市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与乡村旅游精品村名录,提升农业“接二连三”水平。统筹抓好物流产业与物流基地打造、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三项工作,积极引进金融、保险、基金、咨询、会计等服务机构,促进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攻坚重大项目,夯实发展支撑。认真研究中央、省市政策扶持方向和资金投入导向,精准谋划包装储备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功能性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发挥县产业招商公司专业优势,持续发起招商攻势,力争在50亿级乃至百亿级项目上年年都有新突破。深化“1+4”县级项目长、“四色销号图”等推进机制,用好重大产业项目快落地“涟7条”等政策,坚持“月拉练、季评比、半年考核、年度总评”等制度,确保项目签约落户、审批建设、竣工投产全程“零障碍”。

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能。聚焦“四新”经济发展方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星创天地等科创载体建设,实施“乡贤人才回归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建成一批支撑涟水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紧盯“三新一特”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在我县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步伐,推动“一区三园”融合提升与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南京经开区涟水特别合作区提档升级,确保“十四五”期间开发区“项目超百个、总量翻两番、全省争进位、创成国家级”。

畅通道扬优势

加快建设综合枢纽物流港

交通是兴县之要,强县之基。高速交汇、航道畅通、高铁通车、机场升格,综合交通全面形成,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涟水已然成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十四五”期间,涟水将依托“空铁水公”兼备的交通体系,抢抓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航空货运枢纽、苏北物流金三角机遇,加快建成“一区两带”上拥有海陆空多式联运、利于枢纽经济集群发展的综合物流中心。

注重规划引领,彰显枢纽地位。策应淮安“枢纽新城”定位,按照“系统集成、外联内畅、融合高效”原则,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交通板块和交通专项规划,全力打造航空、港口、客运和数字“四位一体”枢纽体系,全面提升交通一体化、融合化水平。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谋划空铁联运、水路联通、多式联动的交通融合新渠道新模式,强化航空货运、内河集装箱物流、铁公水陆协同功能,加强机场货运与高铁快运高效衔接,不断拓展区域性枢纽中心地位。

完善交通网络,筑牢枢纽根基。对接省市交通规划,谋划梳理排定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交通由“畅达”向“畅通”升级。实施“航空枢纽提升、骨干通道完善、集散网络衔接、交通场站优化、水运特色彰显”五大交通工程,全力做好机场三期和京沪高速、宁连高速扩建服务工作,尽快启动机场与市区间快速路改造工程,加快构建国省干线“四横四纵”、县内道路“一环五纵四横”交通网络。结合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重点推进所有行政村通双车道四级公路、特色田园乡村通等级公路,全面打通交通运输“最后一公里”。

注重产业布局,壮大枢纽经济。围绕“交(通)产(业)城(市)”跨界融合,依托淮安空港产业园综保区等平台,引进第三方专业仓储企业、大型制造业企业,投资设立快消品、日用品、食品冷链等生活服务类仓储,以及原材料和工业产成品等生产资料仓储,带动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商贸流通和新型业态发展,积极打造苏北“大宗商品集散枢纽”中心和枢纽经济新高地。推进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配合省市做好全货机航线增开等工作,精心培植以“流经济”为特征的临空产业、物流产业,推动各种要素集聚汇聚、各类产业互促共荣。

优环境提品质

加快建设城乡融合示范区

理想的城乡发展关系一定是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美美与共”,必须具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基因。近年来,涟水坚持城乡“双轮驱动”,先后夺得国家卫生县城、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10余个荣誉称号。“十四五”期间,涟水将按照“多规合一、四化同步”新思路,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完善城市综合功能。聚焦淮安中心城市副中心建设,瞄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统一协调、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空间规划体系。围绕“提质、扩能、解难、治乱”,持续抓好老城区雨污管网完善、主次干道修缮、老旧小区改造,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解决交通堵、停车难、下雨涝等城市顽疾,推动城市面貌整洁卫生、运行文明有序。按照“一核一带五心三片”发展规划,启动滨河新城高铁商务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滨河大厦、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充分集聚人气商气。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坚持“片区式、特色化”发展方向,深度挖掘镇街个性特征,探索“产业内核、人文底蕴、生态底色、多规融合”城乡建设新路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培育重点、打造样板、辐射带动、示范引领”原则,全力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实施“垃圾、污水、厕所、屋顶”四大革命,有针对性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精品村、示范村,推进美丽乡村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转换。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公园绿地、绿色廊道建设,统筹抓好盐河、南六塘河等重要河道生态屏障建设,切实加强古淮河、涟水湖等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绿地生态系统质量。坚持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集中整治结合,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全力整改环保突出问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确保PM2.5年均浓度常态化下降、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增供给重均衡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涟水始终树牢“人民至上”导向,坚持把新增财政收入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省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期间,涟水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突出生态优先,完善公共服务,办好民生实事,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群众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向往之地。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居民增收。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打造“一书一证”富民超市,推动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同步增长。优化“互联网+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开展省市县三级创业孵化基地(空间)创建工作,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力度,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巩固扩大全民参保登记成果,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特困人员和困境儿童供养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扩大资源供给,做优生活品质。全面落实“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要求,不断优化教育规模结构、资源布局和体制机制,促进县中振兴崛起,加快重塑涟水教育辉煌。深化“医共体”建设,放大“乡贤名医工作室”品牌效应,启动镇街卫生院提档升级工程和特色专科培育计划,医院医院、医院,着力打造区域医疗高地。以现代淮剧“党员三部曲”为重点,再创作打造一批省内外有影响、具有涟水特色的文艺精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深化“两中心一站点”建设,有效推动信息联采、走访联动、隐患联排、问题联处,最大限度整合资源、聚合要素、集合力量,努力实现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格覆盖”。强化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和应急处置“十一项”能力建设,有效衔接安全生产“一年小灶”“三年大灶”,持续攻坚化解信访积案、压降信访总量,加快构建以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智治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模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