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3日徐州讯(记者彭颂珂通讯员王一峰)丰县首羡镇地处苏鲁两省交界,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这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富民增收一直是该镇党委政府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首羡镇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抢抓加快建设农业强镇的战略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打出了一套富民增收“组合拳”,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谋篇布局兴水利为现代农业奠基
首羡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地砂碱瘠薄,高亢漏水易旱。近年来,该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大蒜洋葱特种蔬菜种植,在辖区内五条公路沿线规划了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带、示范园建设,特种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有着江苏省“洋葱生产小镇”的美誉。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制约,农业抗风险能力不高,遇到极端天气影响时,农业减产绝产状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农业的丰产丰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是关键。该镇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稳步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该镇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2万亩。
家住王大庄村村民王元民是镇里的辣椒种植大户,辣椒种植每年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近几年受夏季极端天气影响造成了辣椒严重减产,也成为了他致富路上的“拦路虎”。“自从镇里有了高标准农田项目,我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种植的辣椒会被淹了!”如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王元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因势利导谋“三化”为民增收助力。
如何将农业大镇发展成为农业强镇,首羡镇党委政府做了大胆的探索。该镇党委政府强化服务模式,在产业规模化、产业品牌化、生产加工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进产业规模化。以园区建设为引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挥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一村一特”产业示范带,以点成线、以线成面,辐射带动全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蔬菜种植10万亩,培育形成了北部优质大蒜、南部黄皮洋葱、中部辣椒等“一村一特”产业30余个。
推进生产加工标准化。加快推进标准化产业基地及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体系、食品安全监管监测追溯体系,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推进标准化农业生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推进企业与基地联姻,推行“洋葱种植+农技部门+加工企业”运作模式,建立种植、技术指导、加工一体化的良好机制。目前,全镇生态有机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
推进产业品牌化。首羡镇作为湖西革命老区的中心区,红色资源极其丰富,张后屯红色景区成为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湖西地区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该镇充分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实施了红色文化带动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红色张后屯,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积极申报张后屯牌农产品商标注册,将大蒜、洋葱、辣椒、彩虹西瓜、湖西小杂粮等农特产品打造成为“金字招牌”,提升品牌市场知名度。目前,以“张后屯”品牌为引领,张后屯牌农产品品种达到26个,种植面积达12万亩,新培育旅游商品50余个。
拓宽搞活大市场为富民增收铺路
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产品销售难是制约富民增收的最大瓶颈。首羡镇围绕农产品市场拓展作为主攻点,聚力布好市场发展这盘“棋”。
强化内生增动力,拓宽销售渠道。广泛发动群众,成立洋葱营销协会,建立健全营销经纪人队伍,洋葱专业营销协会达到16个,从业人员达到余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举办农产品推介会,建立大中城市直销窗口,目前该镇红辣椒俏销京津冀多省,黄皮洋葱漂洋过海远销国外,优质大蒜走向全国。
借助市场力量,优化供给促增收。首羡镇积极打通多条优质农产品直供渠道,建立本地专业交易市场,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搞好网络销售,全镇33个村网络销售户达余家。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葱蒜辣椒农产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为载体,高标准打造特种辣椒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首羡镇食品产业园优势,千方百计提升小辣椒附加值,开拓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之路,全力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收入。”首羡镇党委书记张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