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和她的老宅子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朋友的外婆,我也叫外婆。我特意到外婆住的老宅去看外婆。

在永安村东边的老鱼塘那里(这个鱼塘村中人俗称“大塘子”),在富民到松林的公路右上边,顺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进去,水泥路逐渐陡了起来,形成个陡坡。这个陡坡老辈人叫“大坎边”。爬到坡顶,全村的老房子全部集中在这里;村子下面和公路两旁则是新砖房。

外婆住的地方,从进去的方向看,前面是一片竹林,竹林下面有一条小沟,沟上是一座小石桥;左边是菜地,右边是一口几辈人吃水的古井。这口井老辈人叫“老井”,曾经养活了半个永安村的人。

外婆住的老宅虽然破旧,但周围的整个环境雅静,空气清新,很适宜人居住。

外婆目前一个人住在老宅中,自己种菜,自己煮饭吃。

我去看外婆的时候,刚好外婆的孙子(外婆二儿子的儿子)来叫外婆去新房子里吃饭,说是专门为外婆准备的老母鸡已经炖好了,就等外婆去吃饭了。

外婆生于年,今年已78岁高龄。

外婆本来是富民县仓前村人氏。外婆的父母育有9兄妹,但由于旧社会疾病、灾荒、饥饿等原因,只剩下外婆的大哥、二哥和外婆三兄妹,其他兄弟姐妹都没留下。

外婆的大哥从小就帮地主家放牛。放一头牛一个月的报酬是一升米(折合4公斤米)。外婆的大哥帮地主家放5头牛,每月得5升米的报酬(折合现在是20公斤米)。

外婆是穷人家的孩子,小时候裤子都穿不起,父母又怕外婆被人欺负,于是,外婆的父母每天外出帮工时,就把外婆和二哥锁在家中,到下午5、6点父母回来的时候,外婆和二哥才被放出来见见太阳。

那时外婆大约3、4岁。

外婆5岁的时候,家中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无力抚养兄妹三人,外婆就被卖给永安村一户姓苏的地主家作养女,所得报酬是一斗五升米,折合现在是60公斤大米。

这户姓苏的地主,有大老婆和二老婆。大老婆育有一儿一女,二老婆无子女,外婆就做了二老婆的长女。

外婆的后娘(我们应叫老祖),也是一位苦命人,本来是富民县后街人氏,嫁到前街,育有一儿一女。后娘的丈夫外出当兵,一直未回来,杳无音信,死活不知。外婆后娘的婆婆就偷偷地又把后娘,锁在大柜子里面,在一个大半夜里,叫人抬到永安村,卖给这户姓苏的地主当二老婆。

好在外婆的后娘对外婆还好,地主家吃什么,外婆也吃什么。外婆基本上得到了温饱。

外婆18岁的时候,养父母把外婆嫁给本村的一户人家,外婆就一直住在这里,到现在已经60多年时间了。

我今天写的外婆和老宅,就从这里开始。

外婆住的老宅稍显陈旧,建造时间大约在60年代,到现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老宅是土木结构,二层楼,石脚是用原生毛石垒的,墙是土基墙,看起来稍显破败,能看到一个个土基,相辅相成。前面的墙壁是木板镶成的,门框是手工制作的,门的插销是木头做的。楼层是木头和木板轧的。楼顶瓦片残破,雨大则漏,已长满多种寄生植物。墙壁微微向前倾斜,墙壁后面是一把古朴的手工木楼梯。厨房的老式柴火灶烟熏火燎,楼板已被熏得漆黑。

这种老式住宅,做工精巧,冬暖夏凉,整个房屋的骨架是用木头凿榫互相交接、咬合而成,非常耐地震。

盖这种房子,在那时没有电动工具,只有锯子、斧头、凿子、刨子等手工工具的情况下,是很艰难的,不是心灵手巧的人是盖不起来的。老辈人说,不会盖的人,木都立不起来。

外婆指着老宅自豪地对我说:房子是她老倌(我们应该叫外公),一个人到永安村后山上扛木头回来,自己解板,自己盖的。土基是外婆和外公,在村中挖一个大泥巴塘,放水进去和泥,赶老牛进去踩稀泥,加上碎稻草做筋,再用木模子,一个个托出来的(年轻人不知道,土基相当于现在的砖)。

外婆一说到外公便滔滔不绝,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可惜外公已于十三年前(年)过世了,我没见过外公。在外婆家的老照片上,我见到了外公:瘦高个,长脸,脸瘦削,棱角分明,一副刚毅、朴实的样子。

言谈中,外婆对外公充满了崇敬,充满了回忆,对她和外公共同盖的这所老宅,充满了留恋。

外婆刚嫁到这里的时候,只有两间茅草房,她和外公共同盖了这所老瓦房,这才算是真正有了个家!这里满满的是外婆一生的回忆!

在这所老房子里,外婆育有大儿子、二女儿和三个小儿子共五兄妹。在生产队的年代,外婆带着五姊妹挣公分,照顾瘫痪7、8年的公公直至病逝,又送走了瘫痪四年的外公;嫁出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去上门,讨回来了三个儿媳妇!这些都是外婆亲自操办。

外婆一生重要的事情,都是在这所老宅中完成的。满满的回忆,这或许就是外婆一直不愿搬离老宅的原因吧!

外婆的五个子女中,二女儿嫁在富民县哨箐,现在在哨箐工业园区建了个“草根风情园”农家乐,生意很好。其他四个儿子在本村,早已搬离了老宅,在村中开阔处,家家都盖起了新楼房,生活也很富足,并且儿孙满堂。

几个儿女都劝外婆搬离老宅,到新房子里和他们一起居住。但多次劝说,外婆就是不愿意离开老宅。外婆说:她在这里住习惯了!

虽然外公已经过世十三年了,但在外婆心中,外公或许从未曾离开过!我觉得老一辈人的感情是值得被尊敬的!没有物质的衬托,柴米油盐之间透露出的都是真情!

我去看望外婆的时候,还遇到了另外几位老人,她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宅。一位老人,还热情地领我去看她家的老房子,说她家的老房是长毛造反时就盖的了。(长毛造反是指清朝时期太平天国起义的太平军)。长毛头子的头还被砍下来,挂在她家老房子的梁上。

老辈人不愿意离开老宅,留恋老宅,坚守的是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

老宅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有厚重的历史,有故事。

老宅往往承载着每个人欢乐的童年;承载着一个人、一家人甚至几代人血泪奋斗的历史;承载着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不在乎物质基础是否充实,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寄托!

老宅是一个人、一家人的根。推开那沉重的门,打开那尘封的家书,抚摸着祖先牌位,看着先祖遗像,我们便找到了根。

当一家人住在老宅中的时候,大多是生活困难的时候,而一家人的身体也是最健壮的时候,几代同堂,一大家人其乐融融。老宅历史深厚,有的老宅住了好几代人,烟火气息浓厚,因此让人怀念老宅,或者说是怀念自己的先祖。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老宅消失的速度也加快了。外婆坚守老宅,是坚守着那份乡愁,坚守着那个根,坚守着那个精神家园。我拍下这些老宅的照片,也是为了留下根,留下纪念,留下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的传承。

作者:李忠全、郭秋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