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枳果实的切面(资料照片)。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新华社昆明5月23日电题:从0到株:富民枳的“起死回生”
新华社记者严勇
“种子发芽了!”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高级工程师高雪松难掩喜悦之情。他数了一下,有15株小苗。
高雪松说,这批小苗有望在工作人员和村民的共同管护下,顺利开花结果,完成富民枳的一次生长周期。而这也意味着,它们将和基地上的余株原生地回归定植富民枳一起,支撑起这个濒危植物的绝地重生之路。
富民枳,又名野桔子,属云南特有种,仅分布在昆明市富民县,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昆明市唯一以县市名称命名的野生植物。
富民枳的果实(资料照片)。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据有关文献记载,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丁素琴等人在富民县冬瓜林一带发现了枳属的一个新种,取名为富民枳。年,该县境内还存有10棵。可到了年,经野外调查发现,富民枳原生地已无分布,属野生灭绝。
从首次发现到野生灭绝,经历了短暂的24年时间。
究其原因,有自然因素,也存在人为破坏。高雪松说,富民枳多生长在山脊附近,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原生地常有村民放牧,牛羊啃食导致其数量锐减。
拯救富民枳,迫在眉睫!
年12月,云南省原林业厅与省科技厅联合编制《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年)》,其中富民枳被列入亟待开展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名录。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主任张玉萍(右)与中心高级工程师高雪松在监测回归地富民枳生长情况(资料照片)。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年起,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开始开展针对富民枳的拯救与保护工作。该中心主任张玉萍介绍,经调查研究发现,昆明市境内保留有移栽的富民枳12株,分别在昆明世博园等地。
“这些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移栽富民枳,为我们前期开展育苗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张玉萍说。随后几年,该中心通过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等,初步掌握了繁育技术和规律,培育富民枳容器苗余株。
育苗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实属不易。但种质资源匮乏仍是富民枳种群恢复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年2月,该中心联合富民县林业部门在老青山一带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野外调查。高雪松说,这段时间里,为了寻找富民枳,他们几乎走遍了老青山的沟沟坎坎,但始终没有进展。
就在野外调查即将结束的前几天,传来了富民枳的好消息。
有村民打来电话,说山上有一户人家可能种了富民枳。高雪松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跟着同事以最快速度冲到了一个叫韩德育的村民家里。
没人在家,但门口的三棵树让高雪松两眼放光:“这就是富民枳!”
十几分钟后,从地里干活回来的韩德育,道出了这三棵树的原委。这是他小时候从河边挖回来栽下的,但是多年来不开花也没结果,就懒得管护,由它自生自灭。
可在野外调查组成员眼里,这几棵富民枳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他们当场对它进行了松土施肥、修剪枝条等管护工作。
这一年起,高雪松等人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在他们的悉心照管下,这几棵富民枳年首次开花,并于次年结出了3颗果实。见到的人都觉得稀奇。
“比一般桔子要小一点,味道有些苦涩。”高雪松说,他们将17颗种子播种在基地里,目前大部分已经发出了芽。
富民枳的幼果。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可喜的是,经多方调查研究,富民枳的原生地得以进一步确定,回归种植工作也持续推进。“我们就是要让富民枳‘回家’,回到它原来生长的地方。”高雪松说。
但“回家”的路并不那么容易。年遇上干旱,有近株苗枯死,基地工作人员心疼得直掉眼泪。在种植富民枳过程中,有的人还跌倒受了伤,留下十几厘米长的伤疤。
如今,在各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原生地回归定植富民枳已达到株,科研人员还培育了富民枳容器苗00余株。
技术人员在监测回归地富民枳的生长情况(资料照片)。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这并不意味着富民枳已脱离了濒危,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它实现自我繁殖和更新。”高雪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