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21125/12469289.html

潇湘晨报

-09-:13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

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创新孵化中心。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供图

  日前,市政府   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03%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昆明全力推进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先后被评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03%,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年的73.73亿元提高到年的.86亿元,年均增速达10.4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9件;在年科技部发布的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排名中,昆明排名第28位。

  昆明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持续集聚。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研发机构家、各级重点实验室个、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截至年,全市省级科技领军人才达37名,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达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达个,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达人,长期在昆工作外国人人。

  昆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营商环境建设、科技扶贫等工作多点开花。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5.66亿元,建成27家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15个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平台相继搭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累计跟踪服务成果项,促进成果转化项,成果转化金额.15万元。全市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61亿元,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二五”末的6.44%增长到年的7.55%。“十三五”期间,全市立项安排科技产业扶贫项目47项,经费万元,辐射带动农户余人。

  构建“一核三区”科技创新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昆明将在特色产业自主创新、国际技术转移、科技营商环境建设3个方面形成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全国科技营商环境建设先行区、西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年基本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力争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68人。

  在空间布局上,昆明将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以“核心引领、示范带动、协同联动、辐射扩散”为主要思路,构建“一核三区”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

  科技创新核心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以及滇中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形成以“6+3”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科技创新示范区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富民县等8个县(市)区。围绕各县(市)区主导产业,着力推进昆明市及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的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推进工业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推进科技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科技创新联动区链接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实现联动发展,发挥昆明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以打造国内优质科创资源与南亚东南亚、金砖国家对接的科技桥梁、科创资源流通的通道为目标,依托国际合作枢纽关联城市,建立常态化科技合作机制,主动融入国内四大创新圈。

  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家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昆明将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加强创新主体建设;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引领生态文明;加大创新人才培引力度;扩大国内国际交流合作。

  具体来看,昆明将推进重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科教融合示范区建设、高质量产业园区建设、人才柔性集聚地建设,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与人才集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全面优化科技创新营商服务环境,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生态。

  在创新主体建设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方面,昆明将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规上高企—领军企业和上市企业”为重点的梯次培育体系,量质并举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到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家,培育3—5家创新型企业上市,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加强省内转化应用协同与国际转化合作,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示范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科技楼宇,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烟草、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突出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导向,研发工业节能技术等,推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第一要素,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引才、育才机制,优化提升人才流动与评价机制,为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记者张怡实习生陶思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