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洼乡东村位于房山西南山区,平均海拔至米,总面积11.9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8.9%,林木绿化率87.2%。
为还北京一片蓝天,让绿水青山恢复本来的面貌,近年来,东村响应号召彻底退出了煤炭产业,转而通过保护利用山区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了绿色转型。
如今,昔日采煤村成功蜕变为环境优美的民俗旅游专业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级生态村、首都绿色村庄、北京市最美乡村等称号。
青山绿树
造就山顶天然氧吧
年,蒲洼乡获批市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该乡东村煤矿全部关闭,全村主要劳动力失去了经济来源。东村的明天该怎样?出路在哪里?这成为“两委”班子必须面对的大难题。“两委”班子积极寻求发展项目,转型初期尝试过养狐狸、蜗牛,种过草莓,但都未成功。
后来,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亮建议,立足东村海拔高、气候凉、空气好、风景优美的优势,依托广阔的松林资源,打造山顶氧吧,得到了班子的一致同意。说干就干,连续几年,东村实施了3万亩生态小流域治理、亩矿山修复、亩荒山造林工程,负氧离子达到个/立方厘米,生态优势进一步显现。
年,该村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仅历时20天,全面清退了以养羊、养猪等为主的经营性养殖业,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村里自行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以治污、治乱、植绿、种花为主要内容,通过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打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现在的东村,一年四季美不胜收——春季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夏季满目苍翠,郁郁葱葱;秋季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冬季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无论哪个季节来到这里,总能收获迷人的风景。
优质服务
打造高端美宿乡游
“房间已经订满了,其他时间的房源您一定要提前预定!”在东村花台景区的森林乡居酒店,接待中心的电话响个不停。
去年8月,当城区进入烧烤模式时,不少市民将避暑目的地选在了这里。高山氧吧、清凉舒适,置身童话般的独栋木屋度假酒店,夜晚,推开窗子可见繁星点点;白天,小鸟婉转啼鸣来叫早;雨后,“坐在”云海中看风景;晴天,踏上山间步道遛个弯儿,在大自然的环抱下尽享一份难得的幽静与轻松。
在丰台工作的赵明亮带着爱人入住了乡居酒店,“最喜欢这种大自然的感觉,群山环绕、空气清新,让人心情愉悦。起初选这里只是想放松,到了以后却发现,在深山里能有这样漂亮又高端的酒店,简直太惊喜。以后,还来!”这个让游客流连忘返的酒店是东村引进社会资本,整合资源建设而成,是北京海拔最高也是唯一能欣赏到梯田美景的度假酒店,21栋独立的木屋别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或临山谷,或面花台,融入自然。
酒店每个房间均配有露台,可眺望壮丽的山脊风光、郁郁葱葱的梯田,还有附近散落在山坳间的村庄,构成了一幅梯田、峰林、村庄相间的独特景致,仿佛走进了一片“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
“之前,东村经营理念不够现代化,只能满足游客吃、住两个简单的需求。百姓们也不会销售农产品,只能就地消化,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村民收入较低。”酒店负责人王大磊说。“要把村民组织起来,做自己家的管家。村里发展旅游,也不能只有吃、住,还要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村民开放意识,主动与游客沟通。同时,我们酒店与东村合作后,还引入更多生活化的业态,利用本地资源,打造乡村生活示范点。”
环境美了,产业更要发展起来。东村党支部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团队,带动民俗户发展旅游接待等项目。该村充分发挥“高端旅游+”功能,使旅游与文化、养老、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花台景区,建成了具有餐饮住宿接待能力为一体的农家院49户,修建起米山脊观光健身步道、米沟域探险健身步道,形成木屋养生、山脊观光、森林沐浴、田园采摘、农家休闲和徒步探险等功能区。
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而下,两侧是茂密的松树、杏树林,不远,一处石板顶、红色外墙,落地玻璃窗的建筑吸引了小编的眼球,这便是“合新家”。穿过院子进屋,核桃木的柁,木质的棱和椽,老房在保留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安全加固和装修。屋里开放式厨房、现代气息浓郁的洗手间、马槽石改造的洗手盆,到处透露出古朴与现代融合的气息。
村民隗合新是这座院子的主人,他说,这是40年前的老房子,新农村改造时,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原来的老院便闲置下来。后来,村里发展旅游产业,便改建了他家的老房子。现在,多平方米的房子能够住两家人,一晚住宿费元。隗合新以前在煤矿工作,煤矿关停后就四处打零工,一天赚个七八十元。现在,他当起了自家老宅的“管家”,不仅拿住宿费的分成,还有固定工资,年收入翻了几番儿。
借着改造森林乡居,东村的民俗旅游产业有了“样儿”,森林乡居、合新家等民宿摇身一变成了风靡旅游网站的“网红”民宿,蒲洼乡东村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达万元,该村成了很多游客向往的乡村游目的地。
科学把脉
带动低收入户致富
位于东村花台的食用菌采摘基地,一排排白色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小路两旁,大棚里种满了种类繁多的食用菌。目前,基地占地亩,放置菌棒10万枚,种植了杏鲍菇、白灵菇等17个种类。基地内设有专门的生态技术指导员、质量检测员,他们全都是东村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年,东村申报了低收入增收产业项目东村食用菌基地提升改造建设项目。该项目利用冷凉气候,采取无公害种植方式种植菌类,再由村内统一包装、加工后进行销售。
据了解,现在食用菌基地年纯收入10万元,安置了村内35人就业。同时村里还建有海棠毛桃园亩、核桃园亩,旨在通过多渠道促农增收。
村民王莹是食用菌基地的工作人员,以前在家务农的她,在村里建成食用菌基地后,主动申请到基地工作。“以前打零工,一个月也就赚几百块钱,如今每个月能赚0多块钱。我们家还开了个农家院,平时也有一定的收入。现在我不仅能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家,一举多得。”
王莹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王莹的改变得益于东村脱低增收工作的有序开展,孙广亮告诉小编,在脱低增收工作中,东村建立了党建统领精准帮扶机制,“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带头,与乡包村干部一起,对低收入户逐户、逐人走访,填写登记卡,建立《诊断书》,科学把脉,一户一方,制定增收方案,从治本出发,多渠道、造血式帮扶。同时,不断强化政策引导、社会扶低、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使脱低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提高低收入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东村组织致富能手与低收入户结成帮扶对子,手把手带着低收入户致富。
通过推进“高端旅游+”模式,举办创意婚礼、开展养生派对、高山骑行、各类露营等活动,提升人气和收入,实现多元化绿色产业发展。同时还统筹推进高山林下种植、采摘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和特色饮食品牌,将特色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增加旅游附加值。经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孙广亮说,东村原有低收入户户人,于年启动精准帮扶后,截至目前,已实现全部脱低。
东村,是房山众多美丽乡村发展变化的缩影。未来,房山的乡村将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产业等持续发展,让群众真正尝到美丽山川、林丰叶茂带来的发展甜头儿,共享生态宜居环境带来的红利,实现生态涵养与绿色富民的双赢!
编辑
房山区委党建办
来源
房山区融媒体中心、蒲洼乡党委
推荐阅读
区委书记陈清带队检查拒马河防汛工作及河长制落实情况
-6-3疫情
全速向前!房山政务全方位落实优化营商环境3.0政策!
-6-2疫情
在房山,乡村最美的样子,它都有!
-6-1疫情
绿色领跑,打造新风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