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甘肃85周年”调研采访活动
7月的哈达铺镇绿树成荫,满目苍翠。每天清晨,镇中心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便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讲解员的精彩讲述中,打开一段段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
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的绝处逢生之地。在哈达铺,长征中的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还得知了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
7月14日下午,“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甘肃85周年调研采访团一行走进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一幅幅旧照片、老物件,一个个用雕塑、现代声光电技术还原的场景,让大家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的哈达铺。
“大家好!我是讲解员杨婉瑛。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了解红军长征时期在哈达铺发生的故事……”时间被拉回到85年前的那段红色之旅……
中央红军在物产丰饶的哈达铺驻扎期间,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将中央红军改编为抗日先遣陕甘支队,并命令部队改善伙食、恢复体力、补充给养,为北上抗日作全面准备。
其实,比饥饿更致命的问题是——红军长征究竟要走向哪里?中央红军在哈达铺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和团级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经过哈达铺的休整和改编,中央红军一路士气高涨,高歌猛进向新的根据地进发。
时隔一年,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又进驻哈达铺。在哈达铺及陇南境内共活动70余天,组织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和“岷洮西固”战役,开辟了多个临时革命根据地,为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实现胜利大会师做了必要的准备。
“哈达铺是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大决策地’,是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谈起哈达铺在长征中的地位作用时,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副馆长包世隽如是评价。
慢慢推开历史之窗,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当地群众与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清晰可见。哈达铺镇上街村97岁高龄的老人周尚仁,是当年红军进入哈达铺时的唯一一位健在的亲历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哈达铺红军历史的活字典”。只要说起长征中的感人故事,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
采访中,老人激动地指着他家东边的老屋告诉记者,里面曾经住过4名红军文工团女战士,经常帮忙挑水,跟着他的奶奶学做蚕豆凉粉。老人说,女兵们还教他唱红军歌,那些歌曲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如今,这栋木质的房子依然在,只是略显陈旧。“虽然时代不同了,条件也变了,但是,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老人说,只要他还活着,长征的故事就永远说不尽,讲不完。
的确如此。在哈达铺,一块银元、一张报纸、一场晚宴、一步妙棋、一方砚台、一杆火枪、一把铜勺……类似的长征故事不胜枚举。
85年后的今天,在哈达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人们正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昂首阔步、攻坚克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使这个红色古镇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镇南面的拆迁户安置区,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穿镇而过的公路上车水马龙,热闹无比;公路两侧的人行道整修铺砖,街道两旁不少破旧房屋被拆除,推墙、转移瓦片的场面随处可见……
宕昌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的美誉,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据了解,近三年来,哈达铺全镇共成立村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29个,吸纳到户资金万元,每个合作社都有两个以上产业,贫困户带贫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合作社全流转种植中药材亩,不断为脱贫攻坚积蓄着新动能。“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真正做到了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哈达铺镇党委书记杨文辉说。
如今,在哈达铺镇的村村社社,无论是探索贫困群众致富新渠道的红色文艺演出合作社,还是带动留守妇女自力更生的红军鞋扶贫车间,无论是忙碌打包发货的扶贫产业园,还是药香四溢充满丰收希望的田野间,长征精神无处不在。
“当年,红军战士有‘雪山’‘草地’要跨越,新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也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现在,我们要克服困难,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杨文辉说。
鼎立信,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