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牛蒡,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牛蒡是一千多年前日本从中国引进并改良成食物。在中国,江苏省的徐州丰县、沛县种植牛蒡历史悠久,面积规模较大。
河口镇是牛蒡之乡,但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种了三十年牛蒡,会种会卖就是不知道怎么吃。也不知道里面包含了多少财富。顶着“蔬菜之王”美誉的牛蒡,一直没能真正走上百姓餐桌。
沛县作为全国牛蒡主产区,种牛蒡近30年,多户种植,年产量达数万吨,几乎全卖给企业做加工礼盒和生鲜出口。当地人除了偶尔蒸食,还真不知道这个地里挖出来的“泥棍棍”能吃出啥花样。不过,最近发生的一场“牛蒡革命”正悄然改变这样的困局。镇里的干部们正在用一桌牛蒡打开富民的钱袋子。
在镇政府食堂厨房,分管后勤工作的张少华和厨师汪明强忙活起来。3根一米长、直径有铜钱大小的牛蒡是原材料。15分钟后,一盘焦黄的油炸牛蒡丸子出锅啦。3根牛蒡做成七菜一汤。
“这多好!过去只重加工,市场开拓‘瘸腿’啊。”饭桌上,去年上任的镇宣传统战委员赵本正说出了镇里新领导班子的新思路:瞄准百姓菜篮子,扩大销售促富农。
赵本正了解到,日本人普遍爱吃牛蒡,有凉拌等多种吃法,颇看重其养生和保健功效。而这些牛蒡,正是从河口和周边地区出口后再加工而来。“因为土质原因,牛蒡只适合在我们这一片种,我们是守着金山啊。”赵本正放下筷子,有些激动,从山东考察回来后,镇里决定顺着“大众化”方向研究菜品,还带着厨师到县政府食堂和当地饭店推广。
河口镇在徐州城区的雨润农副产品市场包下多平方米的摊位,派村干部长期驻点,销售本地的牛蒡、山药、花菜等特色蔬菜,每天有五六吨销量。丁六村种植户丁思良盘算着,他家种了6亩牛蒡,如果这样的行情持续下去,今年可以收入八九万元。
“我们和上海的公司对接了,正在开发牛蒡面膜,还邀请北京的专家编写牛蒡产业发展规划。”去年,河口牛蒡种子登上了神舟11号飞船,目前镇里还拿下两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一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准备和高校合作,在具有科技含量的牛蒡精深加工上再发力,把这一富民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日本人的家常菜成了中国特产的商机,终于结束了种植三十年牛蒡只知道卖,不知道吃的尴尬局面。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