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深处,群山巍巍,而深居武陵腹地的思南县许家坝镇却是另一番景象:地势平坦,交通畅达,商贸繁荣,产业兴旺。
“十三五”以来,许家坝镇结合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奋力推动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现代农业等,成为思南县河西片区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许家坝镇坚持以脱贫攻坚纵览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实施产业扶贫战略,开创了业兴民富的喜人局面。
“我们坚持以亩以上坝区为农村产业革命的主战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资源要素整合,为脱贫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许家坝党委书记田景军说,截至目前许家坝镇已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摘帽,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前行。
立足优势,整合资源,3大坝区“闹”革命
暖暖冬阳下,成片的绿色蔬菜,林立的白色大棚,为许家坝镇的双坝坝区绘上了最生机盎然的色彩,让广阔的田野希望升腾,活力迸发。
双坝坝区总面积多亩,覆盖该镇的万塘、龙塘、舟水等3个村,惠及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
而过去,这里遍地玉米杆,到处红薯地,村民日复一日辛勤耕作,却始终徘徊在贫困线上。由于收益微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坝上的耕地渐渐撂荒,乡村也日渐萧条。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双坝坝区,其境内的许家坝、丰坝两个上千亩的坝区,也呈现同样的情景。
“产业不发展,群众难脱贫,乡村难振兴。”田景军认为,“必须抓住全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机遇,在我们的3个坝区上‘闹’一场革命,让沉睡的资源‘活’过来。”
坝区如何“闹”革命?许家坝镇的思路是: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坝区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根据双坝坝区气候特点及地里条件,该镇将蔬菜作为坝区的特色产业,规划打造亩蔬菜基地,并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激发坝区所在的乡村及群众参与发展的激情与活力。
同时,整合资金对坝区已有的沟渠及生产便道进行修复新建,建设生产便道、机耕道、水肥一体化设施、避雨设施、蔬菜分级场所,全力保障坝区产业发展需求。
据介绍,双坝坝区通过产业项目实施,成功带动上千户近0人增收脱贫,其中的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元以上。
双坝坝区主打蔬菜,许家坝坝区、丰坝坝区则将中药材作为特色。许家坝坝区发展白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多亩,丰坝坝区种植油牡丹多亩。两个坝区便带动了全镇近3万人增收。
立足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整合资源盘活沉睡耕地,许家坝3大坝区上,产业风生水起、遍地开花,绘出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新画卷。
龙头引领,合作经营,8大产业显神通
“我们公司的上千亩白芨,平均亩产可达万斤,产值20多万元。”近日,许家坝镇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药材基地,贵州远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成华指着面前药材大棚自信地说。
放眼望去,近个大棚鳞次栉比,整齐排列开来。徐成华介绍,园区的大棚有半数种植白芨,经过3年的精心培育,在年终于迎来了大丰收。
中药材只是许家坝众多富民产业中的一项。“十三五”以来,该镇结合实际,因势利导,按照平地带动山地、坝区带动山区的思路,形成山上茶叶中药材,山下生态果蔬菌;地上稻谷茶林,地下养鱼养鸡;线上网络销售,线下现场交易的“三上三下”产业布局,培育了中药材、生态茶、蔬菜、精品水果、优质烤烟、绿色“稻+”、黄牛及生猪等八大主导产业。
为确保每一个产业都真正见成效,该镇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综合企业经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经验等因素,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3年前,许家坝引进贵州远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许家坝坝区打造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主要发展白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
通过龙头引领,该镇在总面积近万亩的的许家坝坝区,规划发展中药材多亩。通过近两年的发展,该坝区的中药材产业成功带动2万余人就业增收,成为富民强镇的一项支柱产业。
该镇还探索构建“项目建设增收+土地流转增收+务工就业增收+量化股金分红增收”模式,强化项目合作引领带动,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开展中药材种植、管护、采收等技能培训和指导。
许家坝还在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建立党组织,使党组织主体、干部群众主力、社会企业参与推进产业革命的合力更强,形成“党组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进行生产统筹管理,实现“党建”与“富民”的相融并进。
据统计,目前该镇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茶近万亩、中药材0多亩、蔬菜余亩、精品水果多亩、优质烤烟多亩、绿色“稻+”多亩,现有黄牛存栏0头、生猪存栏3.69万头。
利益联结,共享红利,业兴民富谋振兴
“亏损了多年,如今终于开始赚钱了!”万塘村村委会副主任文学看着基地上的蔬菜一车一车往城里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48岁的文学,家中有七八亩地在双坝坝区,过去种水稻、种玉米,尽管每年有余粮出售,但收入也不过一两千元。
3年前,村支两委决定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耕地发展亩蔬菜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村干部决定带头筹资,文学也贷了10万元贷款投入到合作社。然而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欠缺、销路不畅,当年就亏损七八十万元。
此后两年,虽然蔬菜基地虽有收益,效果却始终不理想。去年,该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领引坝区蔬菜产业发展,万塘村以土地及蔬菜大棚、灌溉设施等固定资产入股企业,每年可获得15.3万元的保底分红。
“我们全村在坝区的耕地有亩,其中亩租给公司,其余的多亩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种植西红柿、冬瓜、西红柿等,年预计收入可达30万元。”文学说。
产业发展,关键是让群众获利。随着坝区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摆脱“空壳”困境,也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镇不断优化利益联结,将项目申请的财政专项资金,%量化到坝区户贫困户作为入股资金,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
分配比例也随着产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前三年,每年合作社按产生利润的70%用于贫困户分红,3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三年后则量化资金及收益权归村集体合作社所有,用于工业事业发展。
同时,项目建设期间劳动用工优先安排本村贫困户,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该镇还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村级股份合作社带头发展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坝区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实现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
产业闹革命,山村兴坝业。经历产业革命的洗礼,许家坝镇一个个坝区活力迸发,一项项产业富民强镇,数万群众实现增收脱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聪
编辑江佳佳
编审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