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巴江河畔,有一颗“村强民富”的亮丽“明珠”——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街道阿乌村委会。这里花满地、树成行,水成景、绿满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强劲,群众正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近年来,昆明市紧扣“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实际,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全域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拓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路径,打造出了一批批像阿乌村一样村容美、产业强、农民富的生态宜居村庄,全面小康路上特色亮点频现,幸福生活故事格外动人。
党建引领聚合力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年以来,昆明市采取强有力举措,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符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条件的个村(社区)中,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村(社区)个;50万至万元村(社区)个;10万至50万元的村(社区)个;10万元以下的村(社区)个。
昆明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强化党的领导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根本保证,昆明市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县乡村“书记工程”和抓基层党建重点项目,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昆明市聚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加大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设立党组织力度,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截至目前,全市个贫困村实现产业协会或者农业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并通过“联建、独建”的方式成立个党组织,引领带动户贫困户脱贫出列。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为选优配强带头人,昆明市着力把“致富带富能力强”作为村党组织书记的“看家本领”,通过外出能人中引进一批、现任干部中调整一批、致富带头人中推荐一批等“三个一批”工程,调整优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名。同时,树立鲜明导向,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评优评先、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成功推荐选树云南省“百名好支书”10名,选树村(社区)“昆明好支书”20名。
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党总支书记范兴照就是一名“昆明好支书”,他扎根基层35年,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3年,是全村发展的“领头雁”。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他带头入股种植冬桃,发展了全村第一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此后又带领岩头村入股桂冠牧业新建育肥猪场,整合资源建设冷库及云上黑山羊养殖圈舍租赁给企业,实施了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和两个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
昆明市还创新制定了乡镇(街道)青年人才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和村(社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嵩明县创新开展引才育才“归雁行动计划”,搭建平台回引71名农村优秀人才,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嵩明县嵩阳街道山脚社区党总支书记蒲长文利用学到的种植技术,返乡带领村民种植生菜,带动全县生菜产业大规模发展。在发展生菜产业的同时,实施番茄无土栽培项目,探索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有效减少了普通蔬菜大棚面源污染,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稳步前进。
今年,昆明市又创新开展了在东川、禄劝、寻甸三个脱贫摘帽县(区)已出列贫困村(社区)干部中,定向培养乡镇(街道)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目前,正在定向培养东川区红土地镇花沟村党支部书记浦正洪、阿旺镇发罗村党总支书记唐兴甫等18名村(社区)干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热情。
改革创新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昆明市围绕农村改革“确权、赋能、搞活”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千方百计支持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通过先行先试,宜良县、富民县、安宁市、石林县先后作为全国第二、三、四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高质量完成了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典型示范。截至年7月底,全市个村组已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确权登记,发放股权证14.37万余本,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真正使集体资产“动”起来、“活”起来。
富民县南营村坚持党组织领着走、党员带着走、群众跟着走的“三走”工作思路,争取各级资金和国企平台公司投资万元,组织党员带头入股,发动村民自愿入股,将村民变股民,共入股万元,实施了南营农贸市场、乡村旅游生态休闲园等5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从“薄弱村”发展为“百万元实体村”。入股村民每年能按项目收益的10%进行分红,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元,村民的入股范围、资金和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昆明市着力推进“三资”管理创新。出台《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清理、登记、管理,坚决防止侵吞集体资产行为。同时,同步出台农村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土地经济合同管理等10个工作方案,形成了主体明确、职责清晰、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监管到位的监督和运行机制。
着力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全市共成立集体经济组织个,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牌”花卉、林果、蔬菜、山地牧业(重点为肉牛业)、淡水渔业、中药材6个重点产业及茶叶、咖啡两个产业的加工及精深加工“62”重点产业,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是‘制胜法宝’。”昆明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昆明市牢牢把握“找准路子”这个关键,“抱团发展”“互联共建”等措施多管齐下,着力确保精准施策有实招、精准落地见实效。
宜良县九乡乡甸尾村党总支因地制宜实施天生桥乡村旅游项目,把一个无人问津的山区村庄发展成游人如织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周末日均游客达余人,日均收入达2万余元,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羊街镇党委与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月交易额约3亿元,羊街镇新街村党总支抢抓发展机遇,延伸产业链条,配套建设蔬菜冷库,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带动农户余户,实现户均增收余元。
政策支撑添活力
晋宁区三合村党总支牢牢抓住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建设机遇,引导村民主动配合整村拆迁,经过民主决策,将村集体资金万元,用于投资理财,年收益达万元。年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将集体理财资金退回用于购买三合小区商铺,截至年上半年,三合村购买(新建)商铺面积达0余平方米,每年集体经济收入余万元。成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收取物业管理费,解决了小区物业管理问题,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实现了“村民”变“居民”的华丽转身。
三合村的“蝶变”,关键在于用好了政策红利,激发了发展活力。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支撑方面,昆明市不仅制定出台了各种实施方案、办法和意见,还成立了市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联动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林草、税务等部门,落实联络员、联席会、督查督办等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合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除了部门联动,昆明市还积极探索“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三产融合”的校地协同创新发展工作模式。
五华区发动西翥街道3名社区“领头雁”,联合云南慧农时邦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昆明西翥泽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公司试营业两个多月以来,已建立3个实体门店,在主城区投放生鲜无人售货柜30台,农产品销售金额月收入达30万元,向当地农户返还农产品订单10余万元,有力推动西翥地区集体经济向好发展。
产业联合体还致力于孵化五华“城市新农人”创业项目,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和经营能手、农业经理人等,全力助推五华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添能增效。
为了给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昆明市着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1万元,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保障。年到年,昆明市将大力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每个项目安排资金50万元。
据统计,自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73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73万元,市级财政安排万元,县级财政安排万元。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各级资金1.05亿元,实施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个。
截至年7月底,年实施的个项目累计收益.22万元;今年实施的个项目完工14个,其中3个项目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率先逆市复工达产实现项目收益18万元。
接下来,昆明将进一步加大政策保障扶持力度。在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责任上再发力,积极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把扶持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到集体经济增收上来,加强各类帮扶和扶持资金的统筹使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高效设施农业、土地整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支持村集体发展经济。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系列制度,持续加大政策保障,努力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开启强村富民的新篇章。
创新案例
昆明版“富春山居图”雏形初现
春赏梨花秋摘梨,缤纷万溪惹人醉。在“万溪梨花节”“万溪宝珠梨采摘节”等精彩活动的“加持”下,呈贡区吴家营街道万溪冲村沉淀出一条以“花卉”和“梨”为核心产品的文化产业链,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特色旅游“网红村”。而随着昆明市推进“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万溪冲村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为探索具有昆明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路径,昆明市立足兼具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充分发挥昆明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签署乡村振兴政校合作共建协议,并引进温铁军、李小云等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团队和高端智库,创新推进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着力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腿短板,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需要,增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驱动力,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标杆样板,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昆明经验”。
具体实践中,昆明市积极实验探索产业增值收益留村哺农,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善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等八大机制,边建设边实验边总结,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努力打造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村。
目前,全市选取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等不同类型的6个村分别进行综合实验和单项实验。其中,呈贡区万溪冲村推进“万溪有礼,梨园小镇”建设;晋宁区晋城镇福安村推进“古滇新韵,福安古村”建设;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推进“花巷之村,浪漫雁塔”建设;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推进“归园田居,七彩梦乡”建设;富民县永定街道石桥村推进“九峰毓秀,石桥有梦”建设;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雨美堵村推进“云上人家,秘境彝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昆明“富春山居图”雏形初现。
发展成效
昆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形成了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年至年,全市农业增加值由.51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农业总产值由.69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均增长5.9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长到元,年均增长7.5%,农村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斗南花卉市场发展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昆明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外销出口蔬菜的优势生产区。宜良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发展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晋宁区花卉和寻甸县肉牛入选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列入全国“一乡一特”产业强镇名单,呈贡区缪家营社区、石林县新木凹村申报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业农村改革成效凸显。截至年,全市已确权承包地面积.82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9.59%;已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份,颁证率为97.76%。富民县作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累计办理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登记户,抵押面积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4万元。宜良县深化“五个强化扎实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