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铺不读书,白牡丹不是花说说那

看到“读书铺”,是不是以为村里人个个酷爱读书?不好意思,你想多了。村里人怎么样不知道,反正村名跟书一点关系没有。它在安宁县城郊区,名字由来不过是因为一棵很大的苦楝树,树旁边有个铺子而已。本应该叫“独树铺”,为了显得高大上,就改叫“读书铺”了。谁再说“读书无用”,这个村子都不答应啊。

翻开地图,会看到密密麻麻都是地名;到一个地方,也会听到或平常或新奇的地名。有些地名,一听就知道啥意思。但是,有些地名,如果根据字面理解,会摸不着头脑,或者闹笑话。特别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名字,基本都不能望文生义,它背后隐藏的是民族文化。

昆明城西有个很有趣的村名,叫“七十郎”,名字颇有浪漫情味,让人浮想联翩。其实很平淡。这个地方古时候有一位渔民捕鱼,最厉害的一次捕获白鱼有70篮,一时传为佳话。当地方言把“篮”读作“郎”,后来就干脆用“七十郎”作为村子的村名。相比“七十篮”,“七十郎”听着当然更有趣味。

有个更绝的地方,叫“还记得”,谁要去了肯定一辈子忘不掉。它在富民县,不用说,也是音译而来。彝语是“核格得”,“核”指的是“坝塘”,“格”指的是“埂边”,“得”指的是“坪子”。合起来说的是“坝塘埂边平整的地方”,正好符合村子的实际地形。不说了,还是觉得“还记得”更有味。

安宁市东南面有个“李白村”。好事者又该说李白在这里写了诗,甚至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哎,就算村民有这个愿望,李白也不答应啊。其实,它本来叫“李百户村”。明朝时的建制,小地方(人)称“百户所”。没错,这就是个小村子。由于世代村民都姓李,所以叫“李百户村”。后来慢慢演变,改叫“李白村”了。这一改,想必不少人要慕名前往。

白牡丹是一种漂亮的花,绝色美女当然也可以叫白牡丹。说来你可能不相信,一个偏僻的村子也敢叫“白牡丹”,就在寻甸县东南。你肯定猜到了,又是音译惹的祸。彝语叫“白姆丹”,“白”不是颜色,意思是“山”,“姆丹”意思是“土司养马的地方”。这样看来,“白姆丹”平常得不要不要的,就是“山脚下养马的地方”。“白牡丹”村不过是山脚下一个适合养马的村子而已。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人人皆知。意想不到的是,“细节”也能成为村名,在宜良县城西北。倒不是这个村的村民知道“细节”很重要,而是因为村子周围全是大竹林。彝语“细节”说的就是“有竹子的地方”。

抗战时期,“八路”是个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称呼。好巧不巧,富民县城西北有个“八路”村。同样,它不是为了纪念“八路军”改名的。它来自彝语“白噜”,“白”指的是“山”,“噜”指的是“龙”,意思是“山上祭龙的地方”。当地旧俗,农历二月二都到这个地方举行祭龙仪式,所以得名“白噜”村,后来演变成“八路”村。也许,八路军真地曾在此战斗过,村名“八路”更有历史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地名庞杂。一个地方最初取名时,基本就是根据地形、地物、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来。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文化活动不断渗透,地名不再单纯取决于自然,更多的是隐含了人们精神层面的信仰和追求。

汉字统一后,许多民族语言是通过读音来标注相应汉字的。这样一来,仅仅看字面理解不了它的意思,因为字本身就没有表义。

喜欢旅行的朋友,一定遇到过听起来莫名其妙的地名。不过没关系,大部分都是音译而成的。喜欢刨根问底的驴友,可以找当地居民了解下,就能知道地名来龙去脉。当然,也可以忽略不理,保留更有韵味的艺术想象,让地名带点浪漫、充满情怀,也不失为一种有情趣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