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手中的苗文圣经和曲谱
礼拜还在进行中,我们悄悄地离开教堂,到村中走走看看。
好动的小朋友们在教堂外面玩耍,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外来者。
小朋友们很听话,一召唤都过来照相了。
村中房屋的墙上的壁画着反映着苗族的文化、劳作和生活
村民们都在做礼拜,村中静悄悄的,鹅为我们带路。
村中的房屋大都是破旧的土坯房
从广场宣传栏了解到,小水井村寨聚落在海拔米的高山,在公路没修好前,与外界联系靠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村子距镇政府有17公里,要走三四小时的山路。
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农作只有简单的玉米、土豆,农活多用牛耕,马驮,肩背。
目前,年每户平均现金收入仅元左右,属于贫困状态。
村民们除了政府赠送的电视,家中找不到其它值钱的东西。
由于百年前基督教信传到这里,村民们一家三代都信仰基督教,村庄和谐、安宁,人们保持诚实守信,古朴善良的民风,家门无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主人们都去做礼拜了,家中有狗看门,稍一靠近农舍,狗就虎视眈眈盯着我们,连牛和猫都充满着警觉。
小水井村起源地---小水井,如今已干枯。
村民们修建围栏以示纪念。
一块石碑上记载着小水井村的起源,清末民初从贵州威宁迁徙而来的花苗先辈们在打猎为生的劳动过程中,发现此地森林茂盛、气候宜人,常年有清水。
年,苗族张老二及王成当等6户人家相继迁徙落户,因这口水井,故得名“小水井”村。
水井早在多年前就干枯了,目前村民们喝的是政府为村寨引来的自来水。
此时广场旁的公路有外村的人摆摊卖蔬菜
我们没有想到,小水井村没有商业痕迹,没有餐饮,没有住宿,只有一个小卖部,东西也很少,这个中午我们没地方解决吃饭问题。
不同年龄段,穿的衣服有所不同。
在村中四处走走后,我们发现与各家简陋的房屋相比,教堂和广场是整个村子中最“豪华”的地方,全村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信仰基督教,这是他们精神寄托和活动的场所。
村民的生活不富裕,但他们的神情安详,脸庞充满笑意。
凭着代代相传的记忆,从小就学唱赞美诗,劳动之余,经常聚在一起放声歌唱,他们的声音纯的无杂念。
听他们唱诗,就是在听天籁之歌。
这是一群在精神上是富裕的苗族.
从宣传栏中还了解到让我们惊讶的信息:年,小水井村在唱诗班的基础上成立了60多人的“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团员90%以上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年在富民县举行农村文艺会演,“小水井农民合唱团”毫悬念地拿下一等奖。
年国庆,昆明举行的首届“中国西部合唱艺术节”上,“小水井农民合唱团”以一曲混声合唱《哈利路亚》获得了中青组一等奖。
年“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参加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同一首歌——走进云南》,从此名声大振,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云南,多次到广州、澳门等地演出。
多次参加青歌赛拿到奖项。
“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在国家大剧院举行,28个国家和我国14个省区参与,“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特别引人瞩目,这群身着苗族服装的农民以天籁般的高水准音乐让听众惊叹。
成名后的“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参加了国内外的数次演出,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和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回家后仍归于平静。
脱下演出服,照样劳动、照样排练。
他们没有为形形色色的商业演出邀请所打动,依旧过着宁静而祥和的生活。
此行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幸福和物质无关,和心境与信仰有关。
希望小水井村在物质富裕起来的同时,一直保持精神的富裕。
返回时,有人告知村后的新路直通轿子山新路,路况好。
山坡上种着万寿菊,很漂亮。
途中的白水塘村吸引我们前去探访
村头有一教堂,规模小些。
白水塘也是苗族村寨,比小水井村小。
碰到一位光脚苗族奶奶,看见我们很高兴,在她家门口攀爬的西番莲藤上找到一粒成熟的果实给了我们。
不少人家房前的仙人掌结了果实,经主人同意,采摘了几个,入口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