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武陵腹地,米阳山上,远远望去,牧人攒动,黄牛满坡,这就是贵州黄牛集团德江县长丰乡米阳山省级示范优质肉牛养殖基地。
年底,省委、省政府将德江作为全省10个牛产业重点县支持发展。德江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肉牛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全省肉牛产业“三年打基础、五年育品牌、十年磨一剑”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全县上下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强劲势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牛产业通过土(草)地入股、合作社务工、基金入股、饲草销售等方式,促进4.29万户农户12.6万人增收致富,人均增收元以上。
组织有力,牛产业越做越大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发挥德江比较优势,将肉牛产业定位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产业兴旺,组织坚强是关键。组建了以县委书记任班长,县委副书记任副班长的县牛羊产业工作专班,自上而下形成“一把手”抓肉牛产业的工作格局。
产业高效,制度有力是保障。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及时出台了《德江县肉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领衔抓肉牛产业实施方案》《德江县肉牛产业发展成效考核办法(-年)》《德江农村商业银行“易贷通·肉牛贷”支持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从政策层面畅通了“一县一业”发展路径,为高质量发展牛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截止目前,全县发展肉牛养殖农户达4.29万户,建成头以上规模场1个,头以上规模育肥场7个,50头以上养殖场家,11至50头家庭牧场家,3至10头基本户1.13万户,3头以下养殖户2.79万户,全县肉牛存栏16.69万头、出栏6.13万头,牛肉产量1.38万吨,产值11.05亿元。肉牛产值占畜牧总产值的60%以上。
金融助力,牛产业越做越强
用活财政资金,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安排财政涉农资金万元支持肉牛产业。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向省农业农村厅争取集群项目资金万元,用于养殖机械化建设;争取增量提质项目资金万元,用于品种改良;争取“粮改饲”项目资金万元、粪污治理项目资金50万元,用于饲草优化、环境整治。争取水务水土保项资金万元、交通万元用于养殖场供水、产业路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撬动了基础设施和品质改良,为实现从肉牛大县迈向肉牛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激活信贷资金,解决主体燃眉之急。在“六方合作”模式撬动下,县委、县政府多次协调金融部门,就如何高效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研究协商,先后制定出台了《德江县“易贷通肉牛贷”经营综合贷款管理办法》《德江县农行“惠农肉牛e贷”实施方案》。据统计,全县金融支持肉牛产业放贷资金5.72亿元,其中:县农商行放贷0.84亿元,县农业银行放贷0.85亿元,县金扁担公司担保放贷1.2亿元,贵阳农商行放贷0.23亿元,农发行放贷2.6亿元。
整合涉农资金,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县肉牛产业“见犊补母”及人工种草补助项目全面实施结束,补助脱贫农户户,产犊能繁母牛头,人工种草 亩,兑现补助资金.66万元。
示范聚力,牛产业越做越优
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抓“三线”建设工作,联系乡镇(街道)县级领导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各领衔抓1个示范村,县直40个部门和乡镇其他班子成员抓重点村或主抓1个存栏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力推进“”工程(即:一个村发展一个以上示范场,一个组发展一户以上家庭牧场,一个组发展五户以上基本户,一个大户带动三户养殖农户)。
示范带动促进扩群增量。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分散养、集中销”的平原镇坳田村肉牛养殖园区经营管理模式,集中火力打造煎茶镇牧康养殖合作社头育肥场和复兴镇贾村、煎茶镇石板塘村、合兴镇板坪村、长丰乡洞庭村4个肉牛养殖示范小区。同时,新建长丰乡米阳山亩、泉口镇万亩草场亩2个“划区分片、围栏轮牧”草山草坡能繁母牛繁育基地。
项目拉动实现增量提质。快速推进复兴镇头奶牛场农银企创新试点项目建设,目前,存栏奶牛头。快速推进玉水街道肉牛屠宰加工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煎茶镇肉牛深加工厂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建成后该厂预计每年可加工牛肉干吨以上。快速推进肉牛集群项目建设,项目涉及13个经营主体,已完成牛场基础设施改扩建4个,存栏能繁母牛头。万元世行贷款肉牛养殖场已完成项目建设,存栏牛头。
科学种草增进生态富民。改良长丰乡米阳山、泉口万亩草场、高山南方草场等放牧型草山草坡2.84万亩,订单引进种植紫色狼尾草3亩,建成了复兴镇客店村、贾村村等集中连片紫色狼尾草示范种植基地,推广科学种草既保护生态植被又增进群众增收,去年,全县新增皇竹草、桂牧一号等高产牧草3.56万亩,全年高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12.23万亩。
创新发力,牛产业越做越牛
力争技术提升,实现减工降本。全县牛羊产业坚持村级培训基本户、乡级培训养殖大户、县级培训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模式,组织肉牛养殖经营主体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肉牛产业能人2.63万人次。通过培训,使养殖标准化,从圈舍设施化、养殖机械化、养殖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功能设施总体上建立健全,逐步优化,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通过省市“万名专家下基层服务三农”机遇,整合全县名畜牧干部,组建5个技术服务组,实行“分片指导、挂牌服务”制度,开展精准培训和技术指导,实现了对全县养殖主体培训指导的全覆盖。
推广繁育良种,培训技术骨干。建成冻精输配点30个,培育输配技术人员32人,全年冻精输配能繁母牛3.15万头以上,品改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治理循环化,多数养殖农户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粪污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
实现数字管理,提升科技水平。积极与贵州东彩供应链科技公司合作,在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建立了大数据监管和分析系统,全县60%以上的规模牛场实现了网络视频监控,为全县肉牛产业科学分析和科学监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德江“一县一业”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台引擎同时发力,发展势头逐渐兴盛,富民成效逐渐显现,兴县战略逐渐凸显,牛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步履铿锵,信心满满,未来可期。
通讯员 文丁
编辑覃冠中
编审张辉
总编陈俊
监制周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