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理论概括,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揭示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理论地位的新界定。这个新界定既具有历史纵深感,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又具有现实宽广度,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中华文化贴近时代、走向世界。
从思想理论的文化特征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时代性与民族性为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悠久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风范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伟大的文化土壤孕育着伟大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伟大思想理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承载着历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认知和独到见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元素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进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恢弘的文明古国,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高度的自豪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支撑力。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存在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不断创新的思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积极弘扬、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形成于党的十八大后,但从历史大视野看,其生根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生动实践之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政治智慧,吸吮着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丰厚的文化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五六岁时,他的母亲就带着他买《岳母刺字》的小人书,“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年12月20日在澳门大学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他对学生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他鼓励学生们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治国理政时,经常引用古代政治家及诸子百家的经典名句。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年1月12日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年7月6日,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执古御今、持经达变的宏达韬略。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变”有“常”。所谓“变”就是其中已不适合于当今时代而需要变革的部分,所谓“常”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超越时空的长久价值的内容。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等人文道德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慈悲为怀等价值观念,是几千年间形成的中国人为人、为学、为政的基本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及中华文明时说:“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过去正是有了中国精神,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巨大成就;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追求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历史的升级版,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强劲动力。
从思想理论的实践品格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同某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特定国家化的转化和升级。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条件除了经济基础,还包括传统文化等上层建筑。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在文化来源上,除了来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只有把本国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在全球化条件下巩固自己的文化根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观照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这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都把中国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文化精髓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并在融入中推动中华文化获得新的发展。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积极运用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载体传播党的主张,建设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文化汇聚成中华儿女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形成革命的建设的新道德新风尚,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战天斗地的精神脊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积极构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一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还推动其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优势和软实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具鲜明文化特征。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并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精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作用,明确要求深入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这些重要论述把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华文化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底气和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结着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展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从思想理论的核心内涵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的丰厚营养,又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并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重点概括了其中原创性的思想理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新时代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既吸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必治、强必宁”的思想,与国泰民安、天下为公等内容的“大同”政治理想相契合;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等爱民、保民、养民、富民的重民本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汲取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秉承了“民胞物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道;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与“法是社会之公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古代政治治理思想相一致;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和合共生智慧,与“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处世原则具有共通性;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与“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存心养性”“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的古代哲学思想相一致。修齐治平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可以说,修齐治平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传统文化渊源。锤炼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与“修齐治平”要求先有修心治身之德,而后完成经世治国的逻辑有着共通性。推进祖国统一、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政治思想相吻合。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中,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光辉思想,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了新貌、蓬勃了朝气、洋溢了青春,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强烈自豪感。
从思维方法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实践思维、注重整体的辩证思维、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强调理论研究要致力于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关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具有鲜明的务实风格和实干精神。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倾向于从整体性角度看待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实际运用。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许多革故鼎新、善于变通、不断进取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强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的实际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来源。有效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成分,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面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培根铸魂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全社会向上向善向美。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并凝结于这一时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观念和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个伟大时代产生的伟大理论,包含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思想,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时代特征。在建党百年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中华文化复兴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张良驯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