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胡娇)9月23日,记者从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获悉,兴边富民行动实施20年来,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边境各族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兴边富民行动实施的20年,是我省边境地区发展最快的20年、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20年、边境地区面貌变化最大的20年。
我省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边境地区多民族聚居,其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年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省委、省政府结合省情、边情、民情,始终创新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从试点探索到实施两轮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边境地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据介绍,我省兴边富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年至年,是试点探索阶段,主要对6个边境县进行了贫困乡综合扶贫等试点工作,在25个边境县实施了“三免费”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年至年,是全面推进阶段,以25个边境县(市)为范围,省政府先后3次出台了3个兴边富民工作决定,编制实施了两轮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第一轮实施10项重大工程30件惠民实事,第二轮重点实施6大工程30件惠民实事,使边境地区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第三阶段,年至今,是深入实施阶段,相继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特别是至年,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第一轮实施范围为沿边个行政村,覆盖个自然村,同时兼顾沿边19个农场;第二轮以个沿边乡镇个行政村和19个边境农场为范围。
20年来,在一轮又一轮兴边富民行动的推动下,边境民族地区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年,25个边境县GDP总额达.8亿元,是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不仅各族群众的收入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25个边境县(市)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其中9个通高速公路。澜沧景迈机场、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边境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9个。边境地区城乡公路通畅率达%,乡村公路硬化率达%。此外,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等一批沿边开放综合平台成为“开放活边”的典型。
在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省坚持把产业发展与村寨建设融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使沿边村寨成为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安享幸福生活。近年来,边境旅游业蓬勃发展,全省打造了一大批集民族文化、丝路文化、边关文化于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瑞丽银井村“一寨两国”、镇康南伞“一洞两国”等,以独特的地域风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谐的村寨环境,成为云南边境旅游的新亮点。
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我省共投入资金多亿元,有力推动了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截至年底,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中9个实现整族脱贫,21个边境贫困县(市)中18个实现脱贫摘帽,25个边境县(市)贫困人口从年的.3万人下降到6.4万人。边境地区已经建成9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0个抵边小城镇、21个抵边小集镇,沿边集镇和抵边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一条亮丽的国门风景线。
行走在勐海、马关、腾冲等边疆民族地区,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边境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三个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党与边疆各族人民的血肉联系紧密而牢固;各族兄弟姐妹互学互帮互助、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和睦携手共同发展,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3个边境州(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8个边境州(市)所辖7个县、26个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千里边境线上,各族人民和衷共济,齐心协力建设家乡、守护边疆。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