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天伟
走进云南省富民县赤鹫镇龙潭村,你会为砖房林立、绿树成荫、牛羊成群的美丽田园风光而陶醉。问起村中一个响当当的人,有的说她是大山中的领头雁,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的说她是高山上的一株兰花,馥郁芳香,小村子也跟着出名了;有的说她是山谷中的一棵腊梅,不畏严寒,让人钦佩……听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美句,你也许会说“文学语言嘛”;然而当你走近她,听到她平实的语言和看到乡村的变迁,你一定会竖起大拇指。她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李应芝同志。
龙潭村距镇政府——永富所在地十七公里,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彝族村寨,现有六个村民小组,户,人,在山区属于一个大村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是县上、市里有名的贫困村,年轻人出门打工,上年纪的在山中种地养牛。尽管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亮回家,风里来雨里去,然而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致使思想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仅能解决温饱,不少人腰包里经常没有“三毛钱”。上趟街,常常是两头黑,小跑着也要七八个小时,要是下雨天更是苦不堪言,泥滑路烂,摔跤是常事。
年李应芝当选为村委会党支部书记,许多人不解,就连当小学教师的丈夫也不同意。当晚回家说起“喜讯”,哪不知丈夫脸拉成苦瓜样,闷闷地说:“穷村子当官,有什么意思?民意难违,当半年吧。”那晚,一向睡眠好的李应芝失眠了。是啊,没钱、没路、没水,怎么当这书记呢?李应芝翻来覆去睡不着,“要致富先修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过不去的坎”等俗语在耳旁响起,快天亮了才睡着,尽管很短,却做了一个梦:梦见村民有自来水喝了,汽车开进村了……
自当上村支书起,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李应芝喜欢读书看报了,村上订阅的《云南日报》《昆明日报》《致富天地》等报刊虽然新闻变旧闻,但对于她来说是“宝”,遇到生字和不解的话就问丈夫。在第一次召开的村委会上,她对各委员说:“我们生活是苦是穷,但大家别忘了学习文化。”一段时间后,村干部读书看报成了风气,人人养成了爱动脑子想问题的习惯。听说谁家的孩子辍学了,她不管多忙都要去苦口婆心地动员,不返校不罢休。穷则思变,经过村委会多次调查研究、开会论证,李应芝提出了“科技是先锋,教育是出路,水电打基础;要致富,烤烟、核桃、板栗是支柱”的发展思路。
“天上不会掉馅饼”,说干就干。没钱,带头和村民一起凑;凑不够,找各级政府要;要不够,先自己垫着;垫不起了,先赊着,慢慢赔。几年下来,镇上、县上各部门官员都熟悉了为民请命、为民谋福的干练的农村妇女李应芝,一个双手沾着泥土、满身土气、说话一个钉子一个眼的李应芝。年,翻盖龙潭小学,是她垫着钱建,并自愿投工投劳,村民被感染了积极参与;年,修路占着村民的田地没钱补助,是她将自家的土地拿去换,钱不够挖机钱都是差着,五年才赔清;年,建设蓄水池和更换管道,实在垫不起了,她赊着干,三年后资金才落实……天道酬勤,好在李应芝“一路绿灯”、“有求必应”,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以及老板、村民的信任下,她的建校、修路、引水、引种核桃、大面积种植烤烟等愿望都一个个实现了,一个个好不容易地实现了。
记得年底镇上开总结表彰会,其它村红包里是奖金,而李应芝领着的红包里是欠条(电费、话费、伙食费等),那个晚上她偷偷流了一晚上的泪,然而第二年就赔清,且年底有了奖金;记得当听到村民一次次说“李应芝这个婆娘了不起”时,丈夫沉默了,收回了“只准当半年”的禁令;记得年当在龙潭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看到从未看过的汽车、摩托车响彻山谷时,李应芝笑了,甜甜地笑了……
十五年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李应芝艰辛而闪光的足迹吧。年,试种烤烟,现已发展到亩的规模,上万元收入的农户已普遍;烤烟尝到甜头后,她又把核桃种植引进村里,亲自带头种植,且挨家挨户动员、指导,先后共争取到0棵核桃苗,现已发展到亩的规模;年,建盖龙潭小学,让村里孩子读书舒畅;年,她争取到上级30万元补助资金,经过两年的亲自义务投工投劳,终于贯通了希望之路;年,她带领村民投工投劳多个建起一个立方和一个立方的蓄水池,更换了3.8公里人畜饮水管道,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难题;年,她又争取到上级部门6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硬化村道米,改变了村民出行“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十五年来,在她的带领下,龙潭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有的几百元增至现在的元,人均占有粮食公斤,移动电话、摩托车、电视、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3%、72.5%、96.9%、98.7%,小康户占79.5%,“十星级文明户”占89.1%。总之一句话,村民有水喝、有车坐、有钱花了!真是“一花引来万花开,一灯点得百灯明”啊!
十五年过去了,让我们来分享李应芝的荣誉吧。年,荣获“昆明市农村税费改革先进个人”和“昆明市优秀党员”称号;年,荣获“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年,荣获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章;年,荣获“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作为家乡人,笔者曾说:“李大姐,你真了不起,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啊!”她羞涩一笑:“谢谢大家的帮助!成绩是大家的,我只是尽了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值不得宣传,值不得宣传。”问起今后有什么打算,她爽快地说:“乡村路今年有望全程硬化,小康路会越走越宽。几年后,核桃、板栗大面积挂果,如果有个收购、加工基地该多好!”
当了十五年村干部,李应芝酸甜苦辣都尝过。值班、开会、要钱等事务缠着她,想松懈都不行,一月近二十天的忙里忙外工作,自家的农活耽误了,重担只得落到丈夫周末的肩膀上以及家人老老少少的肩膀上。十五年来,初步估计,李应芝损失了30余万元的收入。曾有人问她到底值不值,她说:“我是靠党的好政策致富的,党和人民群众需要我,我就义无返顾地当好群众的领头雁!”朴实的话语,发自肺腑,掷地有声!
美国女画家爱迪娜.米博尔说:“美的最主要表现之一是肩负着重任的人们的高尚与责任感。我发现这一特点特别地表现在世界各地生活在田园乡村的人们中间。”诚哉斯言,李应芝就是这样的“美人”:勤劳、俭朴、淳朴、善良、无私……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李应芝,你走近她,你会觉得她像母亲、邻居一样可亲,同时也像智者一样可敬。她没有明星般亮丽的外表,却有一颗亲民、爱民的赤子之心;她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旅程;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国泰民安,山清水秀,祝愿李应芝这只大雁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注:写作本文参考了镇、县有关材料及采访了李应芝,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