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层林尽染。走进沿河自治县一个个土家村寨,跃然眼前的是百业兴旺、村美民乐的和谐安宁景象:一村一落,移步换景,风光无限好;青瓦白墙的土家民居和错落有致的现代小洋楼交相辉映,生机勃勃的菜园果园,宽阔平整的净洁村道,淙淙流淌的清澈小河,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正成为新的“记得住的乡愁”。
秋阳绚丽,位于晓景乡七三村的能繁母牛培育基地上,只见上百头膘肥体壮的安格斯能繁母牛正悠闲自得地吃草,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草青牛肥,你会发现这里是一个充满田园牧歌情调,因肉牛产业而兴旺的充满活力的地方。
“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建立了一条绿色循环经济链,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耦合、融合发展,生态养牛成为助推当地群众促进增收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拓宽了一个个乡村百姓稳定致富的有效路径与有力渠道。”晓景乡党委书记张珍飞欣喜地说。
牛产业是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沿河乌江两岸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一直有着养牛的悠久传统。为了推进牛产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沿河立足于牛产业基础条件,狠抓良种繁育、主体培育等。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良种肉牛繁育和育肥基地建设力度,实现增绿、增效、增收目标。如今,千山万岭间牧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群的悠扬牧歌画卷再度重现,随处可见。数据显示,今年全县上半年存栏牛12.5万头,出栏肉牛2.86万头,累计产量吨。
“发展肉牛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坚持优化区域布局,细化发展目标。科学定位,抢抓省、市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借力发力,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优化能繁母牛和肉牛品种,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与培育,努力实现全县肉牛产业百亿级发展目标。”沿河自治县委书记罗洪祥说。
乘势而上扩规模 牵住产业“牛鼻子”
秋阳下,在沿河自治县官舟镇白马村洪飞养殖场内,养殖场管理人员冉国荣忙着清扫牛棚、铡草、喂料;体格健硕的西门塔尔肉牛悠闲地咀嚼着草料,“哞哞”声此起彼伏。场边的水渠里清流潺潺,亩牧草生长茂盛,仿佛绿色的“青纱帐”。
眼前的现代化养殖场区,宽敞的双列式牛舍排列整齐,膘肥体壮的肉牛悠然自得,清新的空气中更是夹杂着淡淡的草料味儿。
洪飞养殖场以肉牛繁育、饲养、销售为主,项目总投资.44万元,牛舍建筑面积平方米,饲料库平方米,青储窖库立方米,蓄水池立方米,可养殖肉牛头,该养殖场紧紧围绕主业,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肉牛养殖逐渐迈上新台阶。
沿河饲养肉牛历史悠久,黄牛交易市场已经有多年历史,民众养殖基础深厚,那么如何将产业做大,无疑就找到了致富的突破口。
为此,沿河将肉牛作为主导产业之首全力培植,坚持走“定规划、建基地、引龙头、带农户”的发展路子,牢牢牵住“牛鼻子”,实现多方联动发展、共享共赢。通过黄牛养殖、屠宰及饲料生产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服务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了肉牛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肉牛产业逐渐迈入佳境。
据悉,全县肉牛项目共立项批复10个,资金万元。目前,晓景乡七三村农业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已投入运营。谯家镇猫阡村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场、谯家镇耳当村肉牛养殖项目、甘溪镇芭蕉村鸡舍改牛舍项目、甘溪镇桑木村鸡舍改牛舍项目、土地坳镇安坡村鸡舍改牛舍项目、塘坝镇红竹村鸡舍改牛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完成人工种草亩。全县农户种草2.5万亩。
“沿河县委、县政府锚定新定位,把肉牛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抢抓新机遇,下好先手棋,进一步完善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加速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沿河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代忠义告诉记者。
为了做强做大做优做长生态养牛这一能够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富民强县产业,该县坚持高位推动,谋动破局,精准施策,提高干部群众发展肉牛产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多元整合资金和社会力量,对企业和农户加强扶持力度,着力帮助解决养牛难点和难题。着力引进优质种源,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以来,该县肉牛良种化繁育、标准化生产迈出了新步伐,一批养殖基地发展壮大,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牛经济带动村民发牛财
“现在我主要是从吉林引进个头大、长势快、出肉率高、肉质好的西门塔尔肉牛。这个品种的幼牛4至5个月就能长到至斤,成年肉牛可以长到斤左右,每头差不多可以卖3万元。”看着牛棚里高大的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大户张寒松乐呵呵地说。
年1月,官舟镇泥马村38岁的张寒松在实地考察多方了解后,下定了养牛的决心,从“果商”变身“牛倌”。“上级都很重视肉牛的发展,我觉得是一次好机遇,于是投入多万元在桂花村建起养牛场。”张寒松对于未来信心满满,“据了解,最近8年,牛肉收购价格基本没有跌过,比猪肉稳定。下一步我还打算流转土地扩大牧草基地,拓展肉牛养殖规模。”
张寒松不仅自己养殖肉牛,还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肉牛养殖中来,由他提供牛种,由农户代养,同时还提供养牛技术指导,带动当地和周边群众不断增收致富。
走进位于谯家镇瓦厂坝村的万亩草场,绿野如毯的牧场上上百头牛低头吃着青草,牧草青青,整个牧区生机勃勃。
位于谯家镇黑岩门峰腰的贵州绿盛农林牧旅游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标准化圈舍有序分布,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头低头吃着草料。这是一家以能繁母牛养殖与繁育、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养殖场,今年出栏能繁母牛45头,现存栏优质能繁母牛79头,形成了企业增收百姓致富的完整产业链。
自年以来,该公司已投入多万元不断改进设施,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引进优质能繁母牛,引领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肉牛养殖。王革生从“房企老板”转型“牛馆”,正是该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发展养牛经济的一个逼真写照。
谯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小冲告诉记者:目前全镇25个村(社区)牛存栏0头左右。坚持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共同致富,注重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沿河加强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强化畜牧科技支撑。与国内知名企业和多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夯实全县肉牛产业发展根基,委托成都大农有限公司为企业提供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技术服务,为动物防疫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建立育种基地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年上半年,全县有肉牛养殖企业个,肉牛养殖场户。全县有牛肉干加工厂2个(麻阳河食品公司和小李牛肉干加工厂),中央厨房1个(主要屠宰肉牛)。一组组显眼的数字,生动展示了肉牛产业在沿河这片革命老区土地上的蓬勃兴旺,也展现了近年来该县立足地域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零散向规模化迈进的重要转变。
肉牛产业“牛”势崛起 乡村振兴“畜”势待发
结合地域实际和生态资源优势,沿河不断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集群化、集群生产标准化进程,全县肉牛产业“牛”势崛起,乡村振兴“畜”势待发。
该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责任导向,成立肉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目标,定期督查,实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和长效机制。
走进位于土地坳镇安坡村的肉牛养殖场建设现场,1米标准化牛棚改造扩张项目即将建成。三级生态沉淀池已建成。这里将建成一个能繁母繁育基地,将运用多万元财政资金,养殖80头能繁母牛,采取“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在该村的一个个山头,随处可见一头头壮实的生态肉牛怡然自得地吃着青草。目前该村农户散养黄牛肉牛多头,草地资源优良,11个村民组均有养牛的传统和集成经验。
“我们根据当地的农业基础和地理优势,通过母牛繁殖、肉牛养殖,扎实在每个村(社区)发展养牛产业,以期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拓宽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实现渠道。”土地坳镇党委书记崔剑告诉记者,全镇境内15个村(社区)都适合发展养牛,目前存栏牛多头,每村均有4-5户农户养殖黄牛、肉牛8头以上。关怀、群英、五七等村养牛场带动效应已经凸显。
据悉,沿河着力在基础条件好、交通通讯便利、群众养殖积极性高的乡(镇)和村寨培育肉牛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和重点村。构建“企业合作社(协会)信贷养殖户保险”养殖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走市场化道路,实现“养殖——服务——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减轻群众后顾之忧,实现互利共赢。
肉牛产业想要健康发展,规模养殖是必经之路。为此,沿河大力推进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相继引入、培育了一批肉牛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共同壮大肉牛产业。
在发展牛产业这条致力于让山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实现富民强县的征途上,通过科学研判,沿河县委、县政府坚定明确地提出以“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为核心,将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作为带动全县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突出示范引领、强化政策扶持、延伸产业链不断培育肉牛发展新动能,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昔日“山旮旯”,今朝“聚宝盆”。在沿河,沉淀在乌江河畔的山色雨奇让人激情澎湃。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沿河肉牛产业,正蓄积着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奋力奏响富民强县的发展新曲。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广大乡村在推动肉牛产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一些现象和问题。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养牛企业太少,存栏头牛的养殖场屈指可数;二是严格的生态、土地“红线”,造成规模化养殖用地较难;三是资金不足,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养牛成本较高。种牛、饲料等成本较高,肉牛生产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沿河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天友谈出了对发展牛产业的下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增收致富。高标准建设肉牛屠宰加工厂和牛肉熟食加工生产车间,研发精深加工牛肉系列产品,以提高牛肉附加值。二是力争县里出台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普惠政策,尽快出台六方(政府负责统一领导,财政贴息;银行负责贷款;保险公司负责肉牛保险,保单抵押贷款;龙头企业负责六统一管理;农户负责养殖;农业部门和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合作养牛模式。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优惠政策。对达到家庭农场标准的养殖场进行政策补贴。三是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年内完成已立项批复的全部项目。四是与自然资源、林业、环保等多部门合作,破解规模化养殖用地难题。
从历史维度观察,沿河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牛产业。当地农村养牛的传统悠久,群众有养牛的实践经验。要让广大山区农村拥有稳定可靠的富民支柱性产业,真正点“山”成“金”,一切都要从这个“牛”的故事开始,切切实实讲好“牛”的故事。
未来可期,信心十足。记者相信,在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肉牛产业将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排头兵,用“牛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牛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文叶飞
编辑何涛
二审杨韬
三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