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政
实习记者
陈荟词
河南兰考,在县城的东北部,有一棵挺拔伟岸的大树,数十年来一直伫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致富之路。这就是焦裕禄当年种下的那棵泡桐树,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
民族乐器加工已经发展成兰考的特色产业。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风沙、盐碱和内涝,这“三害”曾让兰考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昔日的兰考,被漫天的黄沙笼罩,看不到任何绿色的植物,土地条件恶劣,农作物无法生存。为了抵御遮天蔽日的风沙,焦裕禄拿着铁锹,种下了这棵泡桐树,从此,泡桐这种植物在兰考的大地上扎了根。
焦裕禄当年带领人民种下的泡桐树如今成为兰考的“绿色银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泡桐这紫花绿树,就是在兰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长出的“摇钱树”。泡桐不仅改善了兰考的生态环境,也为兰考带来了富民产业。
“咱兰考生长出来的泡桐树,在沙土地里长得快,它的木质比较疏松,透气性好。制成音板以后,我们用手一敲,这种木材的震动频率高,透音性好。”兰考徐场村村民徐亚冲介绍说,国内90%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都出自于兰考。
而徐场村,是兰考最有名的乐器村,也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村”。
“年的时候,徐场村还是国家级贫困村。”村委会主任徐永顺说,“徐场在我们附近来说,当时可能是最穷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些年轻人出门都不好意说自己是徐场村的人,可以见得当时是多么穷了。”
徐场村共有户,现在做乐器的达到了将近90户,几乎家家都在生产乐器。徐场村生产民族乐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并未从一开始就形成如此规模。“被定为贫困村后,国家对贫困村的扶贫力度加大了,尤其是金融扶持。”徐永顺说,徐场村临近兰南高速,后来路也修得好了,网络电商也发展起来了,徐场村乐器就更能走出去了。
年,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兰考率先脱贫,徐场村的发展也从这一年开始突飞猛进。年、年,徐场村的年轻人陆续从外地回来,返乡创业的热情高涨。
徐场村的乐器大多是手工制作,90后小伙儿徐亚冲年少时离开家乡四处拜访名师,后返回家乡制琴卖琴,主要做古琴,也做一些挖筝。“基本上我们村的乐器卖得还是比较好的,不管是做得高端的还是低端的,整个大环境就是做出来的都能卖出去。”
“以前我们住的是破屋子,现在都盖成楼房了。”徐会平、柳建丽一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做琵琶致富,现在经营着徐场村唯一的一家琵琶厂。
年,徐场村的年产值达到1.2亿元。
兰考的富民产业不止于民族乐器。“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在曾饱受“三害”之苦的大地上,富民产业不断扩大,蜜瓜、红薯、花生又成为兰考的“新三宝”。除此之外,兰考的现代家居产业和畜牧产业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兰考发展“新三宝”蜜瓜3万亩、红薯8万亩、花生25万亩,依托家合作社和家家庭农场带动8.4万余人参与发展和增收,全县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60%以上。
“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激发活力潜力。”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表示,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县域经济的关键一招,拆壁垒、破坚冰,激发发展动力活力。